尿蛋白高的原因有哪些
肾小球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继发性有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肾小管-间质疾病中急性间质性肾炎由药物或感染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与遗传或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有关;肾血管性疾病有高血压肾损害和肾动脉狭窄,前者因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后者因肾动脉狭窄致肾脏缺血损伤
一、肾小球疾病相关原因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度病变,可出现大量尿蛋白。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微小病变性肾病患者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有复发可能。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病理上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为主要特征,轻者仅表现为轻度尿蛋白增多,重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
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体内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病变。病理上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免疫荧光可见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患者常表现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稍多于女性。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节段性瘢痕形成,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泡沫细胞形成和粘连,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肾衰竭。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在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病理上早期表现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晚期可出现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患者会出现尿蛋白逐渐增多,进而可发展为肾衰竭。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等多器官组织。病理表现多样,可累及肾小球、肾小管等多个部位,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尿蛋白量可多可少,病情活动时尿蛋白往往明显增多。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出现肾脏损伤。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免疫荧光可见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患者可出现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相关原因
1.急性间质性肾炎
药物引起:多种药物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导致尿蛋白升高,如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是主要机制,患者在用药后可出现发热、皮疹、尿蛋白升高、血尿等表现,停药后部分患者可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
感染相关: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EB病毒等感染。感染可通过免疫反应等机制损伤肾小管-间质,导致尿蛋白升高,同时可伴有发热、腰痛等感染相关症状。
2.慢性间质性肾炎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如髓质囊性病等,多有家族遗传倾向,患者从幼年或青年时期开始逐渐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进而影响肾小球功能,出现尿蛋白升高,病情逐渐进展可发展为肾衰竭。
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等)、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等)等肾毒性物质可损伤肾小管-间质,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尿蛋白升高。例如长期从事铅作业的工人,若防护不当,可逐渐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尿蛋白增多,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减退。
三、肾血管性疾病相关原因
1.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肾小管-间质功能。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尿蛋白增多,早期多为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2g,但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量可逐渐增加,同时可伴有肾功能的逐渐减退,多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年龄较大的患者更易发生。
2.肾动脉狭窄: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和肾脏损伤。肾动脉狭窄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患者可出现尿蛋白升高,同时伴有高血压,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肾功能逐渐恶化。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