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区别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未完全明了,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起病隐匿,靠多次测血压等诊断,治疗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加药物;继发性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有原发病特殊表现,靠专项检查诊断,治疗针对原发病,原发病治后血压可改善,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环境因素,如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性别上无明显初始差异,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影响,男女患病情况可能逐渐趋于平衡,其病史往往是长期存在的血压逐步升高情况。
2.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常见病因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内分泌疾病,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大血管病变,例如主动脉缩窄等。其病因明确,可找到引发血压升高的具体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病史中往往有能提示继发因素的相关疾病表现。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仅在体检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随着血压持续升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是长期血压升高后逐步出现相关器官受累的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差异,症状表现略有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步态不稳等情况,与血管弹性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除了有高血压本身的症状外,还有其原发病的特殊表现。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高血压外,还可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多尿、夜尿增多等表现;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常表现为阵发性血压升高,发作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发作间期血压可正常;主动脉缩窄引起的高血压,上肢血压升高,而下肢血压降低,可伴有下肢乏力、冷感等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其伴随的原发病症状差异较大,不同年龄患者由于原发病对身体影响的不同阶段,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某些肾脏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等。
三、诊断方法
1.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依靠多次非同日静息状态下测量血压来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一般需要详细询问家族史、生活方式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一些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以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和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继发因素,但主要还是基于血压的多次测量及排除继发因素来确诊,不同年龄患者测量血压时要注意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儿童测量血压需要使用合适的袖带等。
2.继发性高血压:除了像原发性高血压一样测量血压外,还需要针对可能的继发因素进行专项检查。比如怀疑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肾动脉造影等;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需要进行激素水平测定,如醛固酮、皮质醇、儿茶酚胺等的测定,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肾上腺CT、MRI等;怀疑大血管病变引起的,需要进行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其诊断需要更有针对性地查找病因相关的检查项目,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要考虑到年龄因素对检查的影响,比如儿童进行某些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四、治疗原则
1.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用降压药物治疗,药物选择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不涉及剂量等服用指导。
2.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一旦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血压通常可恢复正常或改善。例如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根据病情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如果是肾上腺腺瘤引起的,可通过手术切除腺瘤;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等,不同原发病的治疗方式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比如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和手术对身体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