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样,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致心肌结构功能改变、风湿性心脏病致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电解质紊乱(低钾或高钾血症影响心肌电活动)、药物因素(抗心律失常药及其他药物可致心律失常)、遗传因素(遗传性离子通道病致心律失常)、其他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感染可引发心律失常)
一、器质性心脏病相关病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可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50%-70%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如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等异常,从而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段的冠心病患者均可能发生,男性相对更易患冠心病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有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冠心病风险增加,进而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几率,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更是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等,导致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退。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其机制与心肌纤维化引起的心肌电传导不均一性有关,使得折返激动容易形成,从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有心肌病病史者需警惕恶性心律失常。
肥厚型心肌病:常为基因异常导致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肥厚的心肌使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缺血等,易引起心室肌复极不一致,从而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多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部分患者可能因剧烈运动等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需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诱因。
3.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活动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病变,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影响心肌电活动,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段均可患病,女性相对可能在某些年龄段更易受风湿热影响而患风湿性心脏病,有风湿热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患风湿性心脏病风险高,进而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
二、电解质紊乱相关病因
1.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等发生改变。低钾可使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引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可因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低钾血症,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频繁呕吐腹泻等情况易引起低钾,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原因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问题,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
2.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传导性降低等。高钾可使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导致0期去极化速度减慢,心肌传导减慢,容易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患者、大面积烧伤等患者易出现高钾血症,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钾的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发生高钾血症相关恶性心律失常,需注意避免使用含钾高的药物等。
三、药物因素相关病因
1.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促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普罗帕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心律失常问题,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等变化。
2.其他药物影响: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某些抗生素等,可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等机制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这些药物时均需注意其潜在的心脏毒性,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使用相关药物时要谨慎评估。
四、遗传因素相关病因
某些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具有家族遗传性,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进行基因筛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
五、其他因素相关病因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时,可影响心肌的电活动。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使心肌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可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年轻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更易出现,需注意调节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2.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水肿等,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病毒性心肌炎,感染后需及时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心肌炎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