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律失常有哪几种
常见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有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病因、表现及影响人群各有差异,部分严重心律失常可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一、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生理情况下,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可引起;病理情况下,发热、贫血、甲亢、心力衰竭等也可导致。不同年龄人群对心率变化的耐受不同,儿童相对能耐受稍快的心率,但也需关注基础病因,比如儿童发热时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需积极控制体温及治疗原发病。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运动员、长期体力劳动者可能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病理性因素可见于颅内高压、严重缺氧、甲减、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窦房结功能减退,从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需定期监测心率及心脏情况。
窦性停搏: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可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颈动脉窦过敏、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病变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发生窦性停搏的后果不同,儿童发生窦性停搏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延缓或阻滞。可分为三度,Ⅰ度窦房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难以诊断,Ⅱ度和Ⅲ度窦房传导阻滞可根据心电图表现及临床症状诊断。病因包括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心病、心肌病等。不同年龄人群窦房传导阻滞的表现及处理需综合考虑,比如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发生窦房传导阻滞时更需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及有无相关症状。
二、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是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过早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多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量烟、酒、茶等有关;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不同年龄人群房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不同,儿童若出现房性期前收缩需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而成人则需结合基础心脏情况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房性心动过速: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和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老年人发生房性心动过速时需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率变化相鉴别,比如与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相鉴别。
心房扑动: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大多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儿童少见,多见于成人,其发生与心房肌受损、心房扩大等因素有关。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不同年龄人群心房颤动的治疗及预后不同,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时栓塞风险相对较高,需评估血栓风险并给予相应抗凝等治疗。
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是指房室交界区提前发生的激动,可起源于房室结或希氏束。可见于正常人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临床意义与房性期前收缩相似。
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可分为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也可见于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四、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更易出现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按发作时间可分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超过30秒)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不足30秒)。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需紧急处理以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心肌缺血等,也可由电击伤、电解质紊乱(如严重高钾血症、低钾血症)、药物中毒等引起。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