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为什么会引起肾衰竭
高血压引发肾衰竭的机制包括肾小动脉硬化(入球小动脉狭窄致肾小球灌注压降低、出球小动脉硬化致肾小球内高压)和肾小球损伤(高滤过状态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受损、滤过膜损伤致蛋白尿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导致肾衰竭的临床过程分为早期(无明显症状,需严格限钠、戒烟限酒、适量运动)、进展阶段(蛋白尿增多、肾功能指标升高、出现水肿,需密切监测、严格控压、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肾衰竭阶段(出现严重临床表现,需根据情况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治疗选择有别,还需特殊人群护理及心理护理)
一、高血压引发肾衰竭的机制
(一)肾小动脉硬化
1.对入球小动脉的影响:长期高血压可使肾小动脉发生硬化,尤其是入球小动脉。高血压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持续增高,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脂质等物质易沉积,引起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入球小动脉狭窄会使肾小球灌注压降低,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出现肾小动脉硬化相关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会加重高血压程度,进而加速肾小动脉硬化进程。
2.对出球小动脉的影响:出球小动脉也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发生硬化后会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因为出球小动脉硬化会使肾小球内血液流出阻力增加,使得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后会损伤肾小球的滤过膜等结构,影响肾小球的正常功能。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如果不积极控制血压,这种肾小动脉硬化的进程会逐渐推进,进而影响肾功能。
(二)肾小球损伤
1.高滤过状态:高血压患者早期往往存在肾小球高滤过现象。由于全身血压升高,肾脏为了维持正常的滤过功能,会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导致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长期的高滤过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受损,进而影响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从性别角度看,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这种高滤过状态的不同,但不同性别在血压控制的依从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从而间接影响高滤过状态对肾功能的影响。在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大量摄入高蛋白等可能会加重肾小球的高滤过情况。
2.滤过膜损伤:高血压引起的肾小动脉硬化等情况会波及肾小球滤过膜,导致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正常情况下,滤过膜可以选择性地让小分子物质通过,阻止大分子蛋白质等漏出。但在高血压导致的肾损伤中,滤过膜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会从肾小球滤过膜漏出,形成蛋白尿。长期的蛋白尿又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出现蛋白尿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以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二、高血压导致肾衰竭的临床过程
(一)早期阶段
1.在高血压初期,如果血压控制不佳,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出现肾脏的一些轻微改变,如肾小动脉的轻度硬化等,但此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通过尿液检查等可能发现轻微的蛋白尿等情况。对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如果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控制血压,有可能阻止病情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而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本身存在一定的血管老化等基础情况,相对更易较快进入肾衰竭的进展阶段。
2.此阶段在生活方式上需要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一般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小于5克,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
(二)进展阶段
1.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小球损伤进一步加重,蛋白尿会逐渐增多,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等会逐渐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等症状,尤其是下肢水肿较为常见。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肾衰竭的耐受能力更差,病情进展可能会更快。女性患者如果在妊娠期合并高血压,出现肾衰竭的风险会更高,因为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会进一步影响肾脏的负担。
2.此阶段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血压,一般目标血压应低于130/80mmHg等,但具体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而定。同时,在生活方式上要严格遵循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等原则,优质低蛋白饮食可以选择瘦肉、鸡蛋、牛奶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但要控制摄入量。
(三)肾衰竭阶段
1.当病情发展到肾衰竭阶段时,患者的肾脏功能严重受损,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如严重的水肿、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贫血等。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肾脏替代治疗的选择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腹膜透析等相对创伤较小的治疗方式,而年轻患者可能更适合血液透析等。女性患者在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对治疗的影响。
2.在特殊人群护理方面,对于老年肾衰竭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对于女性肾衰竭患者,要关注其月经情况与治疗的关系,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治疗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