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蛋白尿2,怎样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和病情监测。一般治疗涵盖休息与活动、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需防治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并通过监测蛋白尿、肾功能、血脂等病情变化来评估和调整治疗。儿童与成年患者在各方面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
肾病综合征患者有大量蛋白尿时需适当休息,以减少尿蛋白丢失,但也不宜长期卧床,可进行适度的轻度活动,如散步等,避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休息对肾脏的修复很重要;对于成年患者,合理的休息和活动能维持身体的基本代谢平衡,利于病情控制。
2.饮食:
蛋白质:一般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但当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可以维持机体的营养需求,避免因低蛋白血症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问题。例如,正常成人每天每千克体重可给予1g左右的优质蛋白,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保证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供应。
热量: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每日每千克体重约126-147kJ(30-35kcal),可通过摄入碳水化合物来提供,如米饭、面食等,以防止蛋白质作为热量被消耗,影响蛋白质的补充效果。
钠:水肿时应限制钠的摄入,每日钠摄入量应小于3g,避免加重水肿。不同年龄的患者对钠的耐受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要严格控制钠的摄入,防止水肿进一步加重,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等;成年患者也要注意避免高钠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
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植物油等,因为肾病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控制脂肪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肾小球的炎症损伤,降低尿蛋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起始剂量和疗程有所不同。儿童患者一般采用中长疗程的泼尼松治疗方案;成年患者初始剂量通常为泼尼松1mg/(kg·d),口服8-12周,然后逐渐减量。
2.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适用于激素依赖、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它通过烷化作用,破坏DNA结构,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环磷酰胺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性腺抑制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环磷酰胺要特别谨慎,因为可能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成年患者也要注意其副作用的发生,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使用。
他克莫司:近年来也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阻断IL-2等细胞因子的转录,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其起效相对较快,副作用相对环磷酰胺等有所不同,如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血糖、血压等指标。
三、并发症的防治
1.感染:
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免疫球蛋白丢失,患者易发生感染。应注意预防感染,保持环境清洁,减少探视。一旦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因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预防感染措施;成年患者也需注意自身卫生,如勤洗手等。
2.血栓、栓塞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可给予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对于有高凝倾向的患者,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儿童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相对成年患者可能较低,但也不能忽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成年患者则要注意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急性肾损伤:
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出现急性肾损伤,此时要积极寻找诱因,如有效血容量不足、肾毒性药物等,并进行相应处理。如补充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处理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的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要谨慎处理,避免加重肾脏损伤。
四、病情监测
1.蛋白尿监测:
定期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配合医护人员准确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成年患者也要按照要求定期进行尿蛋白的检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肾功能监测:
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了解肾脏功能的变化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肾功能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患者的肾功能处于不断发育完善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成年患者则依据成人的肾功能参考值进行监测。
3.血脂监测:
肾病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定期监测血脂有助于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如监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根据血脂情况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