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活动、饮食)、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并发症防治(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损伤)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学龄儿童各有不同注意要点),一般治疗中水肿明显时卧床休息、合理饮食;药物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免疫抑制剂用于特定类型;并发症需积极防治;特殊人群需针对性护理和关注。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
患儿水肿明显时需卧床休息,一般水肿消退、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轻度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肾病综合征患儿常存在低蛋白血症,机体抵抗力下降,过度活动可能加重水肿及感染风险,而适当休息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促进病情恢复。对于学龄前儿童,可在室内进行一些安静的游戏活动;学龄儿童可在水肿消退后进行轻度的课间活动等。
2.饮食:
蛋白质: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牛奶等,以补充尿中丢失的蛋白质,但要注意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负担。一般儿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1.5-2g/kg。
热量: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每日热量约125-146kJ/kg(30-35kcal/kg),可通过摄入谷类、薯类等碳水化合物来提供。
盐:水肿时给予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小于3g,待水肿消退后可恢复正常饮食,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水肿加重。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如泼尼松。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轻蛋白尿等症状。起始剂量要足,一般采用泼尼松每日1.5-2mg/kg,最大量不超过60mg/d,分3-4次口服,尿蛋白转阴后巩固2周,然后逐渐减量,减量速度要慢,总疗程一般为6-9个月。对于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指用药8周内尿蛋白转阴),采用此方案可取得较好疗效。但要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感染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血压、血糖、感染等情况。
2.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适用于激素依赖型(指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激素抵抗型(指激素治疗8周无效者)肾病综合征患儿。环磷酰胺可抑制细胞免疫,减少抗体生成。一般剂量为每日2-2.5mg/kg,分2次口服,或200mg隔日静脉注射,总累积量不超过150-200mg/kg。使用环磷酰胺时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脱发等,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
他克莫司:对于部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可考虑使用,他克莫司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起始剂量为每日0.05-0.1mg/kg,分2次口服,根据血药浓度和肾功能调整剂量。其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血糖升高、肾功能损害等,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血压、血糖等指标。
三、并发症的防治
1.感染:
由于肾病综合征患儿存在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紊乱,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一旦发生感染,要积极选用敏感、强效且对肾功能无影响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室内通风,减少探视人员等,以预防感染的发生。对于频繁感染的患儿,可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血栓形成:
肾病综合征患儿由于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常见的血栓部位有肾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等。对于有高凝状态的患儿,可给予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腰痛、血尿、下肢肿胀等症状,一旦怀疑有血栓形成,需进一步检查(如肾静脉超声、下肢静脉超声等)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3.急性肾损伤:
部分肾病综合征患儿可出现急性肾损伤,多与有效血容量不足、肾间质水肿、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因素有关。此时要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补充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必要时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等,以维持患儿的内环境稳定。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患肾病综合征时,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一些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对婴幼儿可能有较大的不良反应风险。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由于婴幼儿可能对食物的接受度不同,需注意合理搭配饮食,确保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同时,要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因为婴幼儿免疫力相对更低,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2.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患肾病综合征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由于疾病的长期治疗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社交,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要督促患儿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因为学龄儿童可能会因为学业等原因忽视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要根据患儿的体力情况,适当安排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但也不能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