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大出血的原因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在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下形成的慢性溃疡,当黏膜防御和修复机制被破坏、侵袭与修复失衡时可致溃疡。其引发大出血的原因包括溃疡侵蚀血管(如侵蚀胃左、右动脉等,动脉硬化患者出血更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液系统疾病或服抗凝药者)、溃疡基底组织坏死、应激因素(如重大手术等)、饮食不当(如食辛辣、大量饮酒等)、药物因素(如NSAIDs等)。特殊人群需注意,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基础病多等要注意饮食和合理用药;儿童因发育未全、耐受性差,用药要谨慎;孕妇受孕期生理变化和用药限制影响,出现症状要及时告知怀孕情况;患有基础疾病者会因病情影响增加出血风险,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并告知医生情况。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基本情况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下形成的慢性溃疡。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当这些机制被破坏,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作用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作用之间失去平衡时,就可能导致溃疡形成。
二、引起大出血的原因
1.溃疡侵蚀血管:溃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可逐渐侵蚀周围的血管。当侵蚀到较大的动脉时,就会引发大量出血。胃十二指肠的血管分布丰富,特别是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十二指肠动脉等分支。一旦这些血管被溃疡侵蚀破裂,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血液涌入消化道,导致大出血。如动脉硬化患者,其血管弹性差,溃疡侵蚀血管后更不易止血,出血往往较为严重。
2.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状况对出血情况有重要影响。当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等情况时,即使溃疡侵蚀的血管较小,也可能因凝血障碍而出现大出血。例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的患者,其凝血功能受到抑制,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后难以自行止血,容易发展为大出血。
3.溃疡基底组织坏死:溃疡基底的组织在炎症刺激下会发生坏死,当坏死组织脱落时,下面的血管可能随之暴露并破裂出血。尤其是在溃疡处于活动期,炎症反应强烈,组织坏死程度较重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而且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创面较大,出血往往较为迅猛。
4.应激因素:严重的创伤、感染、手术、精神紧张等应激情况,可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使胃黏膜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同时,应激还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对于已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应激因素的作用下,溃疡容易恶化并引发大出血。如重大手术后的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5.饮食不当: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食用辛辣、粗糙、刺激性食物,大量饮酒等,可直接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使溃疡面受到进一步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酒精还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扩张,增加出血的可能性。此外,暴饮暴食会使胃内压力突然升高,也可能导致溃疡处的血管破裂。
6.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对胃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害,增加出血的风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长期或大量使用NSAIDs会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使溃疡形成或原有溃疡加重,从而引发大出血。此外,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等药物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凝血功能,增加出血的几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也有所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风险。老年人应更加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遵医嘱合理用药。如果出现腹痛、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但如果患有溃疡,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耐受性较差,出血后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孩子精神过度紧张。若孩子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同时,孕期用药受到诸多限制,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孕妇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溃疡出血的食物。如果出现疑似溃疡出血的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的病情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和血管状态,增加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风险。这类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