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中轴及外周关节、关节外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相关,HLA-B27阳性者风险高;早期有不典型症状,中晚期有脊柱活动受限、畸形等表现;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影像学(X线、CT、MRI)、实验室(HLA-B27、炎症指标)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非药物(运动锻炼、姿势调整)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治疗;预后个体差异大,早期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延误则可能出现严重畸形、功能障碍等。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定义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关节,也可累及外周关节及关节外组织。它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者患强直性脊柱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阴性者。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出现下腰部或臀部疼痛、僵硬,一般在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这种僵硬感会逐渐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外周关节疼痛,以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受累较为常见,且具有交替性、非对称性的特点。
年龄方面,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相对更易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上,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或加重病情。有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
2.中晚期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脊柱受累逐渐加重,可出现脊柱活动受限,表现为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严重时脊柱可发生畸形,如脊柱呈竹节样改变,出现驼背等外观畸形。外周关节也可能持续受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外表现方面,可能出现眼部炎症,如葡萄膜炎;肺部受累时可出现肺间质病变等。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规律等。例如,重点了解下腰部疼痛持续的时间、与活动的关系等情况。
对于年龄小于40岁、出现炎性腰背痛(表现为休息后疼痛加重,活动后缓解)的患者,需高度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见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模糊,脊柱椎体之间出现骨桥形成等典型改变。
CT检查:相较于X线,CT检查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更为敏感,能够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炎症改变,如关节面的侵蚀、硬化等。
磁共振成像(MRI):MRI在疾病早期就能发现骶髂关节的骨髓水肿、炎症浸润等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尤其适用于临床表现可疑但X线、CT尚未出现明显异常的患者。
3.实验室检查
HLA-B27检测:HLA-B27阳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但并非所有HLA-B27阳性者都会患强直性脊柱炎,同时也有部分患者HLA-B27呈阴性。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可能会升高,反映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但这些指标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炎症性疾病,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
运动锻炼:患者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太极拳等,有助于保持脊柱的灵活性,维持关节功能。游泳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非常适合的运动方式,因为在水中浮力可以减轻关节的负重,同时又能进行全身性的运动,对脊柱和关节的活动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对于青少年患者,鼓励其坚持运动锻炼,有助于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病情控制;对于中老年患者,适当运动可延缓关节畸形的进展。
姿势调整: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例如,坐着时应保持腰部挺直,睡觉时选择硬板床,枕头不宜过高,以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减轻患者的症状。这类药物能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背疼痛、关节肿痛等症状,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等。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柳氮磺吡啶等,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有一定作用。适用于病情处于活动期且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生物制剂: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生物制剂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病情进展,但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密切监测相关不良反应。
五、预后情况
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控制病情进展,保持较好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如果病情延误,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例如,严重脊柱畸形可能导致患者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行走、弯腰等;外周关节严重受累可能导致关节残疾。青少年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受限等情况。因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