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及症状
高尿酸血症是血液中尿酸水平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可诊断,有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及肾脏病变等表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病史等因素影响,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相关疾病与高尿酸血症相互影响。
一、高尿酸血症的定义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液中尿酸水平异常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通常男性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产生。
二、高尿酸血症的症状
1.无症状期
此阶段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升高,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很多人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尿酸升高才得知患有高尿酸血症。在这一阶段,高尿酸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查发现,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长期高嘌呤饮食、肥胖、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等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尿酸,以便早期发现高尿酸血症。例如,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尿酸,因为这类人群患高尿酸血症进而发展为痛风的风险较高。
2.急性关节炎期
好发人群与诱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在绝经后发病。常于夜间突然发病,诱因多为饮酒、暴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劳累、受寒等。
症状表现:首发症状常为第一跖趾关节突发剧痛,随后炎症迅速累及整个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疼痛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如刀割或咬噬样痛。例如,一位长期喜爱饮酒且经常食用海鲜的45岁男性,在一次大量饮酒并进食海鲜后,夜间突然出现第一跖趾关节剧烈疼痛,局部红肿,无法行走,这很可能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发作的表现。
3.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后,一般经过数天或数周可自行缓解,关节功能恢复,但会进入间歇期。此期间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血尿酸仍处于升高状态,如果不进行干预,随着时间推移,关节炎会反复发作,且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受累关节也会逐渐增多。比如,有的患者第一次发作后数月再次发作,且除了第一跖趾关节外,逐渐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
4.慢性关节炎期
症状表现:由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发展而来,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及功能障碍。关节附近可出现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沉积形成的结节,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及肾脏等部位。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例如,有的患者耳廓上可摸到多个质地较硬的结节,这就是痛风石。长期的慢性关节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的行走、工作等。
5.肾脏病变
尿酸盐肾病:
发病机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功能也会受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
相关人群:长期高尿酸血症且血尿酸控制不佳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尿酸盐肾病,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例如,一位患有10年高尿酸血症且未规律治疗,同时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夜尿增多,后期血肌酐升高,提示肾脏功能受损。
尿酸性尿路结石: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绞痛、血尿等症状。较小的结石可能通过尿液排出,而较大的结石会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呈绞痛样,同时伴有血尿,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或X线检查可发现尿路结石。
三、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男性在青春期后血尿酸水平开始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血尿酸水平接近男性。这与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的代谢特点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例如,年轻男性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嘌呤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较早出现血尿酸升高;而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
2.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嘌呤饮食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因素,如经常食用动物内脏、海产品、浓肉汤等。例如,每周多次食用火锅(火锅汤中含有大量嘌呤)的人群,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明显增加。此外,过量饮酒,尤其是啤酒,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因为酒精会抑制尿酸的排泄。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率降低,尿酸排泄可能减少,容易导致血尿酸升高。而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尿酸排泄。例如,坚持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的人群,相比久坐不动的人群,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较低。
3.病史: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肾脏病等,更容易合并高尿酸血症。例如,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影响尿酸的代谢;肾脏病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受损,也容易出现血尿酸升高。这些基础疾病与高尿酸血症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