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尿蛋白2个加号提示肾脏受损,需通过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eGFR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评估病情。治疗要控制血糖、血压,实行低蛋白、限盐饮食。预后受尿蛋白控制、年龄、并发症等影响,患者需定期复查、避免劳累、预防感染。
一、糖尿病肾病尿蛋白2个加号的含义
尿蛋白2个加号(++)提示尿液中出现一定量的蛋白质,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这是肾脏受损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可以阻挡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当糖尿病肾病发生时,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质从血液中漏出到尿液里,尿蛋白2+表明肾脏的滤过功能已经受到明显影响,意味着肾脏的病变处于一定程度的进展阶段,需要引起重视。
二、相关检查及评估
1.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尿素氮也与肾功能相关。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2+时,血肌酐和尿素氮可能会逐渐升高,提示肾脏的排泄和代谢功能受到损害。不同年龄的患者,其正常血肌酐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成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在53~106μmol/L,成年女性在44~97μmol/L,儿童会根据年龄有所不同。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它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程度。eGFR降低提示肾脏功能受损,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eGFR的正常范围不同,例如成年男性正常eGFR一般大于90ml/(min·1.73m2),女性稍低,但也应在正常范围内,当eGFR下降时,提示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损害在进展。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这是评估尿蛋白排泄量的重要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精确地反映肾脏漏出蛋白质的多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2+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会超过0.5g,随着病情进展,定量会进一步升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小于0.15g,当超过此值时提示异常,需要关注病情变化。
三、治疗方面的相关要点
1.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高血糖会进一步损伤肾脏血管和肾小球,加重尿蛋白的漏出。可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选择),但需注意药物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物。年轻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老年患者血糖控制不当,除了影响肾脏,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等其他并发症。
2.控制血压
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肾病的病情,所以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ACEI或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肾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等风险,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有无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3.饮食干预
低蛋白饮食: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0g/(kg·d),对于已有明显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降低蛋白质摄入至0.6g/(kg·d)左右。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但也要兼顾肾脏负担,所以需要在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低蛋白饮食方案。同时要保证热量的摄入,以维持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避免因低蛋白饮食导致营养不良。
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应小于6g,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更要严格限制盐分摄入,一般建议小于3g/d。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糖尿病肾病的病情。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影响因素
尿蛋白的控制情况:如果尿蛋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相对较慢;反之,如果尿蛋白持续升高,提示肾脏病变持续加重,预后较差。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年轻患者的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血糖、血压控制不佳,病情进展可能也较快;老年患者肾脏本身功能有所减退,糖尿病肾病的预后相对更差。此外,患者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等,也会影响预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往往更不理想。
2.日常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避免劳累:无论是哪个年龄的患者,都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劳累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不利于糖尿病肾病的病情控制。例如,年轻患者如果从事重体力劳动,可能会影响血糖、血压的控制,进而影响肾脏病变;老年患者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诱发其他并发症,加重糖尿病肾病的病情。
预防感染:感染会加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更加注意其个人卫生和防护,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