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特点
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致血糖升高,临床表现起病隐匿,有多样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糖、胰岛素及C肽有相应特点,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治疗需重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选择综合患者情况且不同人群有不同考量
一、发病机制特点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共同作用引起。胰岛素抵抗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肝脏)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发生了抵抗,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抑制肝葡萄糖输出的效率下降。同时,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起血糖升高。这种发病机制特点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素抵抗更为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的情况可能更易出现。
二、临床表现特点
1.症状表现
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但不如1型糖尿病典型。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以并发症作为首发表现,如视力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部溃疡(糖尿病足)等。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现血糖异常后确诊2型糖尿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与妊娠期间的代谢变化等因素相关。
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反复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这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滋生有关。
2.体征表现
部分患者存在肥胖表现,尤其是腹型肥胖,即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而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见,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导致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增加,从而出现体重下降。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正常血糖范围有一定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的血糖正常范围相对更接近成人标准,但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等变化,血糖控制目标可能有所不同。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6.5%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的参考指标之一。对于妊娠期女性,HbA1c的诊断标准可能有所不同,需结合孕期的特殊代谢情况来判断。
2.胰岛素及C肽水平
空腹胰岛素和C肽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偏高,但存在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时,胰岛素和C肽水平可能逐渐降低。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胰岛素水平往往升高,而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空腹胰岛素水平相对正常或略低。
四、并发症特点
1.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病程延长,患病率逐渐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更高。其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微血管的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如果合并2型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为大量白蛋白尿、肾功能减退。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减退,在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作用下,更易出现肾病进展。
2.大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共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等,进而引发心血管事件。
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深层组织破坏等。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血管病变导致足部血供减少,加上足部易受外伤等因素,容易发生糖尿病足。老年患者由于肢体感觉和血供功能相对更差,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较高,且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预后相对较差。
五、治疗相关特点
1.生活方式干预重要性
饮食控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例如,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运动锻炼也是关键,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代谢。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等;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但都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2.药物治疗特点
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如口服降糖药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适合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其主要经肾脏排泄。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肝肾毒性等,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