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症的区别
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症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肾小球肾炎是多种原因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疾病,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尿沉渣及蛋白定量等有相应特点,病理类型多样,治疗依类型而异;肾病综合症以大量蛋白尿等为特征,发病与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等有特点,病理类型有多种,治疗用激素等并对症支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肾小球肾炎:是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一组肾脏疾病,多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等炎症介质,引起肾小球损伤。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略有差异,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链球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致肾炎。
2.肾病综合症:是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等导致高脂血症,有效血容量减少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导致水肿。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肾小球肾炎
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出现肉眼血尿,多为洗肉水样,持续时间不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多为镜下血尿。
蛋白尿:程度不一,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尿一般为轻-中度;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尿程度可有所不同,从轻度到大量蛋白尿均可出现。
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明显,严重时可波及全身,水肿程度因病情而异。
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尤其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高血压可加重肾脏损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高血压相对较常见,老年人肾小球肾炎患者高血压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叠加,需更谨慎管理。
2.肾病综合症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症最突出的表现,尿中泡沫明显增多且持久。
低蛋白血症: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水肿:是常见表现,多从下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水肿程度往往较明显。不同性别患者水肿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水肿影响生活质量,如行动不便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加重水肿,需调整饮食结构。
高脂血症:患者可出现脂质代谢紊乱相关表现,长期高脂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需关注血脂异常带来的不同健康影响,如儿童长期高脂血症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发育。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1.尿液检查
肾小球肾炎: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早期可出现红细胞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见颗粒管型等;蛋白尿定量一般较肾病综合症低,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为轻-中度蛋白尿,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程度不等。
肾病综合症: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多>3.5g/d,尿沉渣一般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可出现脂肪管型等。
2.血液检查
肾小球肾炎:肾功能检查可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受损表现,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补体C3可短暂下降,8周内多恢复正常;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补体多正常,但病情进展时肾功能逐渐减退。不同年龄患者肾功能变化特点不同,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多可恢复,老年人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减退可能更缓慢但最终也可能进展为肾衰竭。
肾病综合症:血浆白蛋白降低,多<30g/L,血脂升高,以胆固醇升高为主,还可出现凝血因子改变等,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等升高,易发生血栓形成。不同性别患者血脂异常对健康影响类似,但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需更密切监测血脂及相关并发症。
四、病理类型及治疗原则
1.病理类型
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多种。
肾病综合症:常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预后及治疗反应不同,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在儿童中多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而膜性肾病治疗相对困难,易复发。
2.治疗原则
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如利尿、降压等,多数患者可治愈;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延缓肾功能进展为主,包括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避免肾损伤因素等,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降压、减少蛋白尿药物。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儿童)或器官功能(老年人)的影响,儿童使用相关药物需严格评估剂量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进一步影响。
肾病综合症:一般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根据病理类型及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部分患者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等。同时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利尿消肿、降脂等。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指标,老年人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注意感染等不良反应的预防,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