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是可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常见类型有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临床表现有症状(心悸、胸闷等)和体征(心律不规则等)。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治疗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等。预防需积极治基础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恶性心律失常的定义与分类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包括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之一,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与频率完全不规则的颤动波,患者会迅速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等表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虽未超过30秒但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二、恶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心肌缺血缺氧,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电生理稳定性遭到破坏,容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的冠心病患者均可能发生,男性相对更易在中年后发病,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进而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几率。
2.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纤维化,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室间隔肥厚明显时,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也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家族遗传因素在肥厚型心肌病中较为重要,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多样,部分与病毒感染等有关,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等可能加重心肌病病情,增加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3.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疾病,由于心脏结构的畸形,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与胚胎发育时期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三、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严重时会出现晕厥、抽搐、意识丧失。例如,发生心室颤动时,患者很快会出现意识丧失,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哭闹不安等非典型表现,而成年患者症状相对较典型。
2.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增快,可达100-250次/分,心音强度可有变化。
四、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心室颤动时的颤动波、室性心动过速时的宽大畸形QRS波群等特征性表现。不同时间点的心电图检查对于捕捉发作时的心律失常至关重要,对于疑似恶性心律失常但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恶性心律失常。对于症状发作不频繁,但怀疑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Holter监测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患者偶尔出现心悸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异常,Holter监测可能发现发作时的心律失常情况。
3.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发生机制等。通过将电极导管放置在心脏不同部位,发放电刺激来诱发心律失常,从而进行诊断和评估。该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明确诊断时进行。
五、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心肺复苏:当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关键。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为5-6厘米,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比例为2:30。心肺复苏应立即进行,并且要持续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电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一旦确诊为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电除颤,首次除颤能量一般为200焦耳,若无效可逐渐增加能量至300焦耳、360焦耳等。电除颤要尽早进行,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存率会明显降低。
3.药物治疗: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胺碘酮对于多种恶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静脉应用或口服。但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六、恶性心律失常的预防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冠心病患者要规范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病患者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等。
2.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例如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成年人要避免过度劳累等。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心脏病史的人群,更要加强体检的频率和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