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包括哪些疾病
心脑血管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类型有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高血压(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危害重要脏器)、心律失常(正常节律异常改变,常见类型如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脑血管疾病有缺血性脑血管病(脑部血管狭窄或阻塞致脑供血不足,常见类型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出血性脑血管病(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常见类型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一、心血管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更容易出现粥样硬化相关改变;性别上,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率上升;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是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缺乏运动易导致体重增加、代谢紊乱,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形成;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更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会引起代谢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常见类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更严重,发作频繁,病情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等症状。
2.高血压
发病机制: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越大,高血压患病率越高;性别上,在未绝经前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患病率上升;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过多摄入钠盐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长期精神紧张、过量饮酒等也与高血压发生相关;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此外,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也常与高血压合并存在。
危害: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脏、脑、肾脏等重要脏器。对心脏,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对脑,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对肾脏,可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肾衰竭。
3.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异常改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其发生原因多样,年龄增长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某些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可引起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电活动,心肌病会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等)、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或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等也可导致心律失常。
常见类型: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其可导致心房有效收缩丧失,血液淤积,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室性早搏在正常人中也较为常见,但若频繁发作且有基础心脏疾病时,需引起重视。
二、脑血管疾病
1.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有血栓形成时,可导致脑梗死;心源性栓塞也是重要原因,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堵塞血管,引起脑梗死,这种情况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较为常见;小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等。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加,脑血管发生病变的风险升高;性别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中,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是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酗酒可导致血压波动等,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升高,促进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常见类型:包括脑梗死(如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TIA是短暂的、可逆的脑缺血发作,症状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但若不及时治疗,约1/3的患者会发展为脑梗死。
2.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压等。常见病因有高血压性脑出血,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或纤维素样坏死,当血压剧烈波动时,血管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也是重要原因,如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在血压波动等因素作用下,可发生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年龄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性别差异不明显,但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血压未良好控制、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是危险因素,情绪激动时血压急剧升高,容易导致血管破裂;有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病史的人群,再次出血风险较高。
常见类型:包括脑出血(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出血患者往往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