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症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酮症2型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特殊临床类型,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分泌不足及感染等诱因相关,有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诊断基于糖尿病及酮症标准,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及去除诱因,预防需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
一、酮症2型糖尿病的定义
酮症2型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指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作用缺陷进一步加重,导致糖代谢紊乱显著加剧,使得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量超过机体的代谢清除能力时,就会出现酮症的情况。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成人,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胰岛素方面: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血糖升高。而当出现酮症时,是因为血糖居高不下,机体为了获取能量,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同时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有效调节这一过程,使得酮体生成过多。例如,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信号通路存在异常,影响了对血糖和脂肪代谢的正常调控。
2.诱因相关:常见诱因包括感染、不合理的饮食控制(如高糖高脂饮食、过度节食等)、突然停用降糖药物、应激状态(如手术、创伤、严重精神刺激等)。以感染为例,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进一步升高,同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酮体生成,从而诱发酮症。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除了2型糖尿病常见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外,酮症时还会出现呼气中有烂苹果味(这是因为酮体中的丙酮经呼吸排出),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且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被家长忽视病情,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精神状态等。成年患者如果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2.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血糖明显升高,一般会高于11.1mmol/L;血酮体升高,尿酮体呈阳性;血气分析可发现pH值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等酸中毒表现。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尿酮体等指标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出现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情况时,更要加强监测,以便早期发现酮症情况。
三、诊断标准
1.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即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者,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
2.酮症诊断标准:在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的基础上,血酮体升高(一般血酮体≥3mmol/L),血pH值<7.35,或碳酸氢根<15mmol/L,尿酮体阳性,即可诊断为酮症2型糖尿病。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当出现血糖控制不佳,伴有上述酮体相关表现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发生酮症。
四、治疗原则
1.补液治疗:补充生理盐水等液体,纠正脱水状态,改善微循环,同时促进酮体的排泄。补液量要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来确定,一般先快后慢,先补充生理盐水,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等指标,防止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2.胰岛素治疗:一般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式,以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此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但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和酮体生成。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胰岛素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3.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如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对于因饮食控制不当引起的酮症,要调整患者的饮食方案,使其遵循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
五、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2型糖尿病患者要遵循均衡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选择高纤维、低糖、低脂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瘦肉、鱼类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过量摄入。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安排要符合其生长发育或身体代谢特点。儿童患者要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零食等,保证营养均衡且符合糖尿病饮食要求。
2.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对于老年患者,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儿童患者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运动强度要适中,以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
3.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酮体等指标。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近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不稳定的患者要增加监测频率,如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等。对于有发生酮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感染风险高的患者、饮食不规律的患者等,要加强尿酮体的监测,以便早期发现酮症倾向,及时采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