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与免疫、炎症、遗传及其他等多种因素相关。免疫因素包括肾小球自身抗原相关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因素涉及固有细胞活化和炎症细胞浸润;遗传因素有单基因遗传相关和多基因遗传倾向;其他因素包含感染后诱发及代谢因素,如感染可诱发、高血糖和肥胖等代谢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等。
一、免疫因素
1.肾小球自身抗原相关: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一些成分可作为自身抗原。例如,肾小球基底膜中的某些成分,当机体的免疫耐受被打破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从而产生免疫反应。研究发现,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肾小球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这种免疫反应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部分人群由于基因的易感性,更容易出现对自身肾小球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
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自身免疫相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在发育阶段,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导致免疫耐受失衡,而成年人则可能由于长期的自身免疫调节紊乱等原因引发相关免疫反应。
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多种感染因素可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后,其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小球。如果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出现异常,免疫复合物就容易在肾小球内沉积。如链球菌感染后,其产生的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形成的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引起肾小球炎症。对于有慢性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更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增加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机会,从而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
二、炎症因素
1.固有细胞的活化:
肾小球内的系膜细胞、上皮细胞等固有细胞在炎症刺激下会活化。系膜细胞活化后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这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炎症反应,促进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和细胞外基质的堆积。例如,系膜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可刺激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导致肾小球硬化。不同性别在炎症反应的个体差异上可能存在一定区别,女性在一些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炎症反应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病史方面,有肾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其肾小球内固有细胞更容易在再次受到刺激时活化,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2.炎症细胞的浸润: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会浸润到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在炎症早期浸润,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物质,损伤肾小球的细胞和基质。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后可转化为巨噬细胞,持续释放炎症介质,加剧炎症反应。例如,在肾小球炎症部位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调节可能与成年人不同,儿童肾脏炎症细胞浸润后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导致慢性化进程。
三、遗传因素
1.单基因遗传相关:
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可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例如,Alport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主要是由于编码Ⅳ型胶原蛋白α链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异常,临床上表现为血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等,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这种遗传因素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性,若家族中有Alport综合征患者,其他家族成员尤其是男性成员需要密切关注肾脏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
从年龄来看,患有单基因遗传相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可能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就出现相关症状,因为遗传基因的缺陷从出生时就存在,随着生长发育,肾脏逐渐受到影响。
2.多基因遗传倾向:
慢性肾小球肾炎还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可能共同作用,增加个体患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不同个体的基因背景不同,对相同环境因素的易感性也不同。例如,某些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的应答,从而影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风险。女性在多基因遗传相关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中,可能由于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基因表达和调控与男性有所不同,导致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四、其他因素
1.感染后诱发:
如上所述,多种细菌、病毒感染后可诱发慢性肾小球肾炎。例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肾小球肾炎,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感染后诱发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时间间隔不一,有的可能在感染后数周内就出现肾脏损害相关表现,有的则可能在感染后数月甚至数年才逐渐显现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对于有过感染病史且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的人群,需要高度警惕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发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可能更高,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
2.代谢因素:
高血糖可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风险增加。长期高血糖状态下,机体的糖代谢紊乱,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变。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类型之一。肥胖也是一个相关的代谢因素,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炎症反应增加,进而促进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对于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体重等代谢指标,以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在儿童肥胖人群中,也需要关注其代谢因素对肾脏的潜在影响,早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