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表现,起病方式不同、病情迁延进展、可致肾功能减退的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有多种临床表现,通过多项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肾炎的定义
慢性肾炎全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多通过体检发现尿液异常等情况而被察觉。
二、发病机制
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起病并非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迁延所致,而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引起,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其发病可能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等功能。此外,非免疫炎症机制也参与其中,例如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等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存在可促进肾小球硬化,加速病情进展。
三、临床表现
1.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尿蛋白量可多可少,轻者尿中出现少量蛋白,重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等情况,大量蛋白尿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2.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表现为尿中红细胞增多,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肉眼血尿则表现为尿液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血尿的出现与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有关。
3.水肿:水肿可轻可重,轻者仅表现为眼睑、面部水肿,重者可出现全身凹陷性水肿。水肿的发生与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外渗有关,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也参与水肿的形成。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血压可轻至中度升高,也可出现严重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生与水钠潴留、肾素分泌增多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血压又可进一步加重肾损害。
四、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血尿以变形红细胞为主,管型尿可见颗粒管型等。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受损,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等可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3.血常规:肾功能受损时,可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等。
4.肾脏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类型的重要依据,通过肾穿刺活检可观察肾小球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细胞增生、硬化、纤维化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凡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3个月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2.鉴别诊断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常有原发病的典型表现,如狼疮性肾炎患者多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通过相应的自身抗体检测等可鉴别。
Alport综合征:多有阳性家族史,伴听力障碍(多见于男性)、眼部异常等,肾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变薄,呈篮网状改变等可资鉴别。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因为劳累可加重病情。对于有明显水肿、高血压等表现的患者,需适当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
饮食:应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以减少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同时,要控制钠盐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宜小于3g,水肿明显者还需限制水的摄入。此外,还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可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降压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除具有降压作用外,还可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例如,卡托普利属于ACEI类药物,氯沙坦属于ARB类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肾功能、血压水平、有无高钾血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3.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病理类型较轻(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试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如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类型有时可能需要使用此类药物,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
七、预后
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病理类型较轻、蛋白尿程度较轻、血压控制良好、肾功能稳定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病理类型较重、大量蛋白尿、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患者预后较差。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肾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生殖系统等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肾功能和生长发育指标,饮食上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以满足生长需求,休息方面要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时间。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压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调整蛋白质、钠盐等的摄入量,注意营养均衡且避免加重心、肾等器官的负担。
3.妊娠期女性患者:妊娠期慢性肾炎患者病情可能会加重,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在用药方面要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许多降压药、免疫抑制剂等在妊娠期使用需要严格评估利弊。同时,要加强孕期保健,密切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根据病情和妊娠阶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