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文章主要介绍了眩晕的中医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内容。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分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型,分别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归脾汤加减)、针灸治疗(体针选百会等穴位,耳针选内耳等耳穴)、推拿按摩治疗(头部按摩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颈部按摩放松颈部肌肉改善脑部供血);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作息规律、饮食调理、情绪调节;还提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的注意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肝阳上亢型: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空而致眩晕。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等。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钩藤饮中的天麻、钩藤等药物具有一定的降压、镇静作用,可改善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的症状,相关研究通过对多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证实了其疗效。
2.痰湿中阻型: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药物成分能够调节机体的脂质代谢,降低痰湿相关指标,对改善痰湿中阻型眩晕有积极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有效减轻患者眩晕及相关伴随症状。
3.瘀血阻窍型:多因外伤、久病等导致瘀血内阻,脑络不通,脑失所养而发眩晕。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等。治以祛瘀生新,活血通窍,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现代医学研究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发现,通窍活血汤能够改善血液高黏状态,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瘀血阻窍型眩晕患者的血液循环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临床案例也证实其可缓解患者的眩晕等不适症状。
4.气血亏虚型:多因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发为眩晕。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治以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用归脾汤。药理学研究表明,归脾汤中的药物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改善气血亏虚状态,临床实践中对于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服用归脾汤后可明显改善头晕、乏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百会为督脉穴位,可升提阳气,醒脑开窍;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能祛风清热,通利官窍;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能平肝潜阳。针刺这些穴位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起到治疗眩晕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针刺上述穴位对不同证型的眩晕均有一定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具有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
2.耳针:选用内耳、神门、皮质下、交感等耳穴。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内耳穴可直接针对耳部相关病变进行调节;神门穴能宁心安神;皮质下穴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交感穴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耳针治疗眩晕在临床上也有应用,通过埋针、压丸等方法刺激耳穴,可起到缓解眩晕症状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些因精神因素等引起的眩晕有一定效果。
三、推拿按摩治疗
1.头部按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揉按印堂穴,然后从印堂穴沿前额分推至双侧太阳穴,再按揉太阳穴;接着用双手五指拿头部五经(即从头顶部中央向前额、向后枕部、向两侧颞部的经络),反复操作若干次。头部按摩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放松头部肌肉,缓解因肌肉紧张等引起的眩晕。研究表明,头部按摩能够改善头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一些因肌肉紧张、气血不畅导致的眩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尤其适合于长期伏案工作等生活方式导致的眩晕人群。
2.颈部按摩:患者取坐位,术者用双手拿捏颈部两侧的肌肉,从风府穴至大椎穴方向进行拿捏,然后用拇指按揉风池、肩井等穴位。颈部按摩可以放松颈部肌肉,解除颈部肌肉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对于因颈椎病等颈部病变引起的眩晕,颈部按摩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通过规范的颈部按摩能够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椎动脉受压情况,从而改善眩晕症状。但对于颈部有严重病变(如颈椎骨折、脱位等)的患者则不适合进行颈部按摩,需谨慎操作。
四、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眩晕。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睡眠的需求有所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有眩晕症的人群,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肝阳上亢的症状;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应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等,以免助湿生痰;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气血充足,改善眩晕状况。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脏腑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眩晕。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注意情绪的调节,例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应特别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对于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生活状态的人群,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减压,如运动、冥想等,以减少不良情绪对眩晕症的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眩晕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谨慎处理。在治疗方面,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轻柔的推拿按摩等,但要注意手法的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对儿童造成损伤。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对于因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儿童眩晕,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眩晕症较为常见,多与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有关。在治疗中医方法的选择上,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谨慎进行。例如针灸治疗时,要注意老年人的皮肤、肌肉等情况,避免过强刺激;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老年人的作息应更加规律,饮食要更加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眩晕症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避免因治疗眩晕而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症需特别谨慎。在中医治疗方面,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及刺激性较强的治疗方法。可优先采用一些相对温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适当的头部按摩等,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部位。同时,要关注妊娠期女性的心理状态,妊娠期女性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于眩晕症的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