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由感染(病毒等常见)和非感染因素引起,有轻中重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心电图、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重症治疗,大部分预后好,少数差,可通过预防感染、增强体质、避免接触毒物等预防
一、心肌炎的定义
心肌炎是指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物、放射等)引起,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常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都可能引起心肌炎,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造成心肌细胞的损伤;也可通过免疫反应间接损伤心肌,例如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心肌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心肌炎症。以柯萨奇病毒为例,研究表明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后,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可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
2.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心肌损伤;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心肌炎症,不过相比病毒感染,其引发心肌炎的比例较低。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心肌,引发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可攻击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炎症。
2.药物、毒物、放射: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对心肌有毒性作用,引起心肌炎症;毒物如一氧化碳、酒精等中毒也可损伤心肌;放射治疗累及心脏时,也可能引发放射性心肌炎。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轻型: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或心肌酶学改变。
2.中型: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心悸可表现为自觉心脏跳动明显,胸闷可感觉胸部有压迫感。例如一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然后出现上述心脏相关症状。
3.重型:病情较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例如患者可能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跳过慢,引起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发生晕厥;心力衰竭时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
(二)体征
1.心率异常:可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与发热程度不相符的心动过速较为常见。
2.心音改变:第一心音低钝,可出现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类似于奔马律。
3.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在心尖区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这是由于心肌病变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引起。
4.其他: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颈静脉怒张等心力衰竭或休克的体征。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心肌酶学检查: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或T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其中肌钙蛋白I或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后,血清肌钙蛋白I或T可在数小时内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
2.病原学检查: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从患者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出病毒,或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明确病毒感染病因。
3.血常规:部分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二)心电图检查
可出现多种心电图异常,如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见室性早搏,或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有助于评估心肌病变的程度和心脏功能状态。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病变,还能评估心肌炎症活动度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尤其是在急性期,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炎症的恢复。一般建议卧床休息2-4周,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3-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对于儿童患者,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因为儿童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过度活动可能加重心肌损伤。
2.吸氧:对于有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状况。
(二)药物治疗
1.针对病因的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在早期可试用干扰素等。对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但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其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2.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可使用辅酶Q10、曲美他嗪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助于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心肌修复。例如辅酶Q10参与细胞的能量产生过程,对心肌细胞的保护有一定作用。
3.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出现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且心率过慢时,可能需要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提升心率,但对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4.心力衰竭的治疗: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等。但在儿童患者中使用这些药物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
(三)重症患者的治疗
对于出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重症的患者,需要进行重症监护治疗,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必要时进行机械辅助循环(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支持治疗。
六、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预后较好。但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慢性心脏疾病,预后较差。例如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儿童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治疗等。儿童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多数可以完全恢复;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心肌修复能力差,预后相对不佳。
(二)预防
1.预防感染:积极预防病毒、细菌等感染,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在病毒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对于儿童,要按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等,可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2.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对于各年龄段的人都很重要,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成年人要控制饮食中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3.避免接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如从事相关工作时要做好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