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咋引起的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使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天性心脏结构改变如冠心病、心肌病影响心肌电生理)、遗传因素(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家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与基因变异或遗传易感性有关)、电生理异常(异常起搏点形成、传导异常包括传导阻滞和折返机制)、其他因素(药物可致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影响心肌电生理,过度饮酒、吸烟影响心脏电活动,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引发心律失常)。
一、心脏结构异常相关因素
(一)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的正常结构形成受到干扰,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会使心脏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心律失常。这是因为心脏结构的异常会导致心房或心室之间的血液分流,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传导,据相关研究表明,约有30%-50%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心律失常的情况,特别是在新生儿和婴儿期较为常见,这与胎儿发育时期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干扰胎儿心脏发育。
(二)后天性心脏结构改变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当心肌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时,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75%-95%会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受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导致异位起搏点的形成和异常传导。
2.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时,心脏扩大,心肌纤维化,心肌收缩力减弱,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协调;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会导致心室肌复极不均,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达50%以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较高,这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其引发心律失常的机制有所不同,但都与心肌的结构改变导致电生理紊乱有关。
二、遗传因素相关情况
(一)遗传性离子通道病
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长QT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异常,导致QT间期延长,容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长QT综合征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据统计,约有30%-50%的长QT综合征患者存在已知的基因突变,这类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猝死等严重后果。
(二)家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一些家族性的心律失常综合征具有遗传易感性,如Brugada综合征,其发病与编码钠离子通道的基因变异有关,具有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类疾病的遗传模式可能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或多基因的协同作用。
三、电生理异常相关机制
(一)异常起搏点的形成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它能有规律地发放电冲动。但当心肌受到缺血、炎症、机械刺激等因素影响时,其他部位的心肌细胞可能成为异常起搏点,发放异常的电冲动,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在心肌梗死的边缘区,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形成异位起搏点,导致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二)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等,任何部位的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或受到损伤,都可能导致传导阻滞。如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发生与传导系统的炎症、缺血、纤维化等因素有关。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因炎症累及房室结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这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冲动传导顺序,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使心室率减慢或不规则,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2.折返机制:是指电冲动在心脏内传导时,经过一个环形通路,使电冲动反复循环传导,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预激综合征就是由于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通路(旁路),使电冲动可以通过旁路快速传导,与正常传导通路形成折返环,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据统计,预激综合征患者中约有30%-40%会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其他因素影响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致心律失常作用”,另外,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如阿司咪唑等)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例如,阿司咪唑由于可能延长QT间期,曾被报道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与药物对心脏离子通道的影响有关,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发生药物相关性心律失常。
(二)电解质紊乱
1.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引起心肌兴奋性增高、自律性增加和传导性降低,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低钾血症常见于长期应用利尿剂、呕吐、腹泻等情况,在老年人中由于肾脏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从而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2.高钾血症: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可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高钾血症常见于肾功能不全、酸中毒、大面积烧伤等情况,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钾减少,若同时摄入含钾高的食物或药物,容易发生高钾血症,进而引发心律失常,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过度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病变,影响心脏的电活动。酒精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异常,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房颤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长期饮酒还可能导致心肌病等心脏结构改变,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2.过度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还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吸烟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几率,而冠心病又是引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且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
(四)其他疾病影响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代谢率增高,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还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房颤等。据统计,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可达15%-20%,通过控制甲状腺功能,心律失常的情况可得到一定改善,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对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和心肌收缩功能等多方面都有影响,从而导致心脏电活动的异常。
2.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由于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肥厚、扩大,进而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COPD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与缺氧导致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这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