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可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导致。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长时间脱水等致肾灌注不足)和心输出量减少(如严重心衰致肾灌注血流减少);肾性因素有肾小球疾病(原发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和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如药物、感染性因素致肾小管间质损伤,慢性如慢性肾盂肾炎);肾后性因素主要是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等致尿液排出受阻影响肾功能)。
一、肾前性因素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血容量不足
1.原因及影响:
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肾脏灌注不足。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大量失血,肾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而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更易出现肾灌注不足;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血管弹性下降等情况,失血时肾脏灌注受影响的风险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时间脱水,如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充水分、长时间腹泻等,也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影响肾脏血流。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本身心脏泵血功能受限,若再出现血容量不足情况,更易诱发肾功能衰竭。
肾前性因素导致肾功能衰竭时,肾脏本身的结构通常无明显病变,主要是肾灌注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但及时补充血容量等干预措施可使肾功能恢复。
(二)心输出量减少
1.原因及影响:
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输出量降低,肾脏灌注的血流减少。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肾脏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不同性别在这方面的差异相对不明显,但年龄因素有影响,老年人心脏功能本身可能衰退,更易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引发肾衰的风险;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曾患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输出量减少的风险更高,更易出现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二、肾性因素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肾小球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发病时肾小球炎症反应,滤过功能受损。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等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发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对常见,且预后一般较好,但也有少数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患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恢复相对困难。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等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肾功能衰竭。有肾脏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概率增加,更易出现肾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不愈,逐渐进展,肾小球逐渐硬化等病理改变,导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其发病与免疫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性别患病比例无显著大的差异,但年龄越大,患病后肾功能衰竭进展可能越快;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盐饮食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促进慢性肾小球肾炎向肾功能衰竭发展;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的人群,若不规范治疗等,更易进入肾功能衰竭阶段。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变,逐渐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在年龄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肾病并进展至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糖尿病患者若不控制饮食、不规范使用降糖药物等,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增加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需严格控制血糖等指标,以降低糖尿病肾病及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肾脏受损,病理上有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改变。育龄女性因自身免疫相关的生理特点,更易患狼疮性肾炎进而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不同年龄的女性患狼疮性肾炎的风险不同,一般中青年女性相对高发;生活方式中,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狼疮性肾炎活动,加重肾脏损伤,增加肾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女性,需密切监测肾脏情况,预防肾功能衰竭。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
1.急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药物性因素,如使用肾毒性药物,像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同年龄对药物肾毒性的敏感性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肾毒性药物影响;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减退,对药物肾毒性的耐受能力下降。例如儿童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更易出现肾小管损伤,进而影响肾功能;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在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未注意监测肾功能等,可能加速肾小管-间质损伤,引发肾功能衰竭;有用药史且存在肾毒性药物暴露风险的人群,需警惕急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的肾功能衰竭。
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肾小管间质。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发生感染性肾小管-间质疾病;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也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更易累及肾小管间质。例如儿童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易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引发肾功能衰竭;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导致肾小管-间质疾病及肾功能衰竭;有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需关注肾小管-间质情况,预防肾功能衰竭。
2.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多由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细菌侵犯肾盂、肾间质,导致慢性炎症,逐渐损伤肾小管间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老年人因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变,更易反复发生肾盂肾炎,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及肾功能衰竭;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更易患肾盂肾炎,若不规范治疗,更易进展为慢性病变导致肾功能衰竭;生活方式中,不注意泌尿系统卫生等可能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进而促进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及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肾盂肾炎病史且未彻底治愈的人群,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预防肾功能衰竭。
三、肾后性因素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尿路梗阻
1.原因及影响:
尿路结石是常见原因之一,可发生在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尿路结石的发病情况不同,老年人可能因代谢等因素更易患尿路结石;男性尿路结石的发病相对多于女性。例如输尿管结石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梗阻上方的肾盂和输尿管扩张,压力升高,影响肾脏的滤过和尿液排出功能,长期梗阻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生活方式中,饮水过少、高钙饮食等可能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有尿路结石病史的人群,需注意预防结石复发,以避免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压迫尿道,导致尿路梗阻。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出现尿路梗阻,进而影响肾脏功能,长期梗阻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生活方式中,老年男性若长期久坐等可能加重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增加尿路梗阻引发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有前列腺增生病史的老年男性,需定期评估尿路情况,预防肾功能衰竭。
肿瘤因素,如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肿瘤,可阻塞尿路。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肿瘤导致尿路梗阻,但老年人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例如膀胱癌肿瘤生长阻塞尿道,可引起尿路梗阻,影响肾脏功能,进而导致肾功能衰竭;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有肿瘤病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泌尿系统情况,预防尿路梗阻及肾功能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