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心律失常
心脏正常电活动依赖特殊传导系统,心律失常有生理性(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浓茶等)和病理性(心血管、内分泌、其他系统疾病等)因素,年龄上儿童青少年较少见,中老年高发,性别绝经前女低于男,绝经后接近男,生活方式中吸烟、缺乏运动可致心律失常,需戒烟、适度运动,特殊人群孕妇、老年、儿童心律失常各有注意事项
一、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基础
心脏的正常跳动依赖于有序的电活动,心脏内特殊的传导系统能够产生并传导电信号,使心肌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它能自动、有节律地产生电冲动,然后电冲动通过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肯野纤维传导至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维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二、导致心律失常的常见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增加,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可能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的短暂紊乱,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长时间的快跑、高强度的有氧运动等情况下,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表现。
2.情绪激动: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愤怒、焦虑、紧张等,会引起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人在极度紧张的考试、比赛等情境下,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心律不齐等情况。
3.饮酒、喝咖啡或浓茶:酒精、咖啡因和茶碱等物质具有兴奋神经和心脏的作用。过量饮酒后,酒精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大量喝咖啡或浓茶时,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可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干扰正常的心律。一般来说,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这些饮品后,部分人可能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据相关研究,约有75%-95%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容易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腔变小,影响心脏的正常电传导,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心肌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且心律失常可能是导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瓣膜病:例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瓣膜病变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心房扩大、心肌肥厚等改变,进而引起心律失常。以二尖瓣狭窄为例,随着病情进展,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容易发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代谢速度,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还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临床研究发现,约有5%-15%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合并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较为常见。患者常表现为心跳加快、心悸等症状。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等,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和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且心律失常可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影响预后。
3.其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负荷加重,右心室扩大,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例如,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合并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血钾浓度异常会影响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导致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改变。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兴奋性增高,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三、年龄、性别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时期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心肌炎等原因引发。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能在儿童期就出现心律失常表现,如早搏等。青少年时期,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生理性因素可能成为心律失常的诱因,部分人可能因一次性的剧烈运动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一般休息后可缓解。
2.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如心肌纤维化、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同时中老年人群患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的概率增加,这些因素都使得中老年人群成为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例如,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绝经前,女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上升。
四、生活方式与心律失常的关联及应对建议
(一)生活方式的影响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动脉硬化等,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缓、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血压升高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脏健康,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例如,缺乏运动的人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
(二)应对建议
1.戒烟:吸烟者应积极戒烟,通过宣传教育、使用戒烟辅助工具等方式帮助自己成功戒烟,以减少烟草对心脏的损害。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维持心脏健康,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五、特殊人群心律失常的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且可能出现内分泌等方面的变化,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孕妇出现心律失常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来说,首先应尝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如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等。如果心律失常较为严重,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律失常时病情可能较为复杂。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后,要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的心功能储备较差,心律失常可能会迅速导致心功能恶化。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尽量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所以需要谨慎用药。
(三)儿童患者
儿童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儿童的心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心律失常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例如,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等,只有在必要时才谨慎使用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