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是什么
肺动脉高压是罕见严重心血管疾病,正常肺动脉压有范围,发病机制涉及肺血管重塑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分为动脉性、左心疾病相关性等类型,有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诊断靠多种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靶向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指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正常肺动脉压力有一定范围,当肺动脉收缩压大于等于30mmHg,或平均压大于等于25mmHg时,可考虑存在肺动脉高压。
二、发病机制
1.肺血管重塑:多种因素可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发生异常增殖与重构,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例如,内皮素-1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而一氧化氮等舒血管物质合成减少,打破了血管舒缩的平衡,促使肺血管重塑进程。
2.血流动力学改变:右心需要克服增高的肺动脉压力来泵血,长期如此会导致右心负荷加重,进而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分类
1.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相对多见,往往有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表现。
遗传性肺动脉高压: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临床症状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药物和毒物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某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等)或接触有毒物质(如苯胺等)可诱发肺动脉高压,停止接触相关因素后部分患者病情可能有所改善,但已发生的肺血管病变恢复较难。
相关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如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先天性体-肺循环分流、门静脉高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过程中可继发肺动脉高压,其发病与原发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原发病的病情活动等可影响肺动脉高压的进展。
2.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主要由左心衰竭等左心疾病引起,左心功能不全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常见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左心疾病的患者,随着左心疾病病情的发展,肺动脉高压也会逐渐加重,患者常同时有左心疾病相关的症状,如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乏力等,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相关表现。
3.肺部疾病和(或)低氧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长期的肺部慢性炎症、气道阻塞、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进而引起肺血管收缩和重塑,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其他肺部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也可通过不同机制引发肺动脉高压,这类患者通常有肺部基础疾病的相应表现,如COPD患者有慢性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同时存在活动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等肺动脉高压表现。
4.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是由于肺动脉内血栓形成、栓塞等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可由深静脉血栓脱落栓塞肺动脉等原因引起,患者有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病史的可能,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气短、胸痛、咯血等,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栓栓塞的范围等密切相关。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这是由于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等引起气体交换障碍所致。
乏力: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胸痛:可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隐痛,也可呈压榨性疼痛,可能与右心缺血等因素有关。
晕厥:部分患者可出现活动后晕厥,多是由于右心输出量突然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
咯血:少数患者可出现咯血,多为少量咯血,可能与肺毛细血管破裂等有关。
2.体征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P亢进):由于肺动脉压力升高,肺动脉瓣关闭有力,导致P亢进。
三尖瓣反流杂音:右心扩大导致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可在三尖瓣听诊区闻及收缩期杂音。
右心衰竭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提示病情已进展到右心功能不全阶段。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可出现右心室肥厚、右心房扩大等表现,如电轴右偏、右心室高电压等,但心电图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胸部X线:可见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扩大等征象,但对于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主要起辅助作用。
3.超声心动图:是筛查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可通过测定右心室收缩压等指标来初步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程度,还能发现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基础心脏病等情况。
4.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直接测定肺动脉压力、心输出量等指标,明确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同时还可进行急性血管反应试验,帮助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5.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查等,有助于寻找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如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阳性等情况。
6.肺部CT或肺血管造影:对于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情况,肺部CT或肺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是否存在肺血管栓塞等病变。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活动量。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状况。
预防感染:肺动脉高压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应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感染源,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等。
2.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如前列环素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例如,前列环素类似物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阻断内皮素-1与受体的结合,从而扩张血管等。
抗凝治疗: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或已存在血栓的患者,如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可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血栓进一步加重或复发,常用药物有华法林等,但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药物剂量。
3.靶向治疗:针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进行靶向治疗,如针对肺血管重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干预,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靶向药物不断涌现,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4.手术治疗
肺移植:对于病情终末期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肺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有限等原因,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房间隔造口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考虑行房间隔造口术,通过建立心房水平的分流,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该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要谨慎评估。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肺动脉高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特别注意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肺动脉高压可能影响儿童的心肺功能,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在治疗方面,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药物选择需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包括生活护理、定期复查等方面的指导。
2.老年患者: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情况,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要谨慎选择药物。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适度活动,避免劳累,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活动量,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控制基础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
3.女性患者: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加重,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肺负担。所以,育龄期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在计划妊娠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充分考虑妊娠对病情的影响。如果已经妊娠,需要在多学科团队(包括心内科、产科等)的密切监护下进行管理,必要时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母婴安全。
4.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对于本身患有结缔组织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而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结缔组织病患者,要按照结缔组织病的治疗方案规范治疗,控制病情活动,从而延缓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等治疗,以改善肺动脉高压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