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是病程超4周或间歇期2-4周内复发的腹泻,常见原因包括肠道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肿瘤)及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肠道(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肝胆胰疾病);临床表现有腹泻特点(次数、性状、交替等)和伴随症状(腹痛、消瘦、发热、乏力);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血液)及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一、慢性腹泻的定义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4周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
1.肠道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肠道结核,导致慢性腹泻,多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其发病与结核杆菌在肠道内的定植、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反应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免疫力相对低下易感染,有结核接触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引起慢性腹泻,发病机制与病毒侵犯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儿童因肠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轮状病毒侵袭。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感染,可导致慢性腹泻,其传播与接触被污染的水源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风险增加。
2.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多累及直肠和结肠,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表现为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不同性别发病无明显差异,但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高。
吸收不良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导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引起腹泻。例如乳糜泻是由于患者对麸质过敏,摄入含麸质的食物后,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导致慢性腹泻,多见于有麸质过敏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年龄不一。
肿瘤:肠道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等,也可引起慢性腹泻,肿瘤细胞可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腹泻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显著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风险逐渐升高。
3.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肠道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速肠道蠕动,导致腹泻,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患者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异常;糖尿病引起的腹泻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导致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发生,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
肝胆胰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腹泻,多见于有长期饮酒史、胆道疾病史等人群,发病年龄不一,男性发病可能相对多见;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等改变,也可能影响肠道的血液供应和消化功能,导致慢性腹泻,多见于有肝炎、长期酗酒等病史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三、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1.腹泻特点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多有黏液脓血便;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大便常呈油花样,有恶臭。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有此表现,其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中青年人群多见,女性相对更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病。
2.伴随症状
腹痛: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腹泻可能伴有不同性质的腹痛,如肠道感染性疾病多伴有下腹或脐周隐痛;炎症性肠病常为下腹或左下腹的疼痛,可为痉挛性疼痛;肿瘤患者可能有腹部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加重。
消瘦:长期慢性腹泻可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引起消瘦,常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肿瘤等患者,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
发热: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细菌感染等常伴有发热,炎症性肠病活动期也可出现发热,表现为低热或中等度热,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
乏力:由于腹泻导致营养丢失、能量消耗等,患者常感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出现,尤其是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
四、慢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腹泻情况,包括腹泻的病程、发作频率、大便的性状、量、有无黏液脓血等,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有无不洁饮食史、旅行史,有无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患者等。例如询问儿童患者时,要了解其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对于有结核接触史的患者要重点询问相关情况。
2.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了解有无腹部压痛、包块等,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无消瘦、贫血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要检查生长发育指标是否正常。
3.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病原体检测等。粪便常规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病原体检测如发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可明确感染因素。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等;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可协助判断有无炎症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可有这些指标升高。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了解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如肝脏、胆囊、胰腺、肠道等有无异常,协助诊断肝胆胰疾病、肠道肿瘤等引起的慢性腹泻。
X线钡剂造影:可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见结肠黏膜皱襞粗乱、多发性浅溃疡等表现;克罗恩病患者可见肠道节段性分布的病变、肠管狭窄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炎症、溃疡、肿瘤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对于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任何年龄患者均可进行,但要注意儿童患者的耐受情况,必要时可在镇静下进行。
五、慢性腹泻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腹泻:如为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则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非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需根据病情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吸收不良综合征需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乳糜泻患者需严格gluten-free饮食;肿瘤则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相应治疗措施。
2.对症支持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腹泻的程度,补充适量的水分、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是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更要注意及时纠正。
营养支持:对于慢性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以促进生长发育,可根据情况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
六、慢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不吃变质的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尤其是夏季要注意食物的保存,防止细菌滋生。例如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吃路边摊的生冷食物等,儿童患者的饮食更要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尤其是儿童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有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肝胆胰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肠道功能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要规范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4.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尤其是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促进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青年人群要注意调节自身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