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
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通过经皮穿刺等技术处理狭窄肾动脉以降血压,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等;有相应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分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疗效方面血压和肾功能可改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介入治疗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原理
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引起血压升高。介入治疗是通过经皮穿刺等技术,对狭窄的肾动脉进行处理,恢复肾脏血流灌注,从而降低血压。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有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和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其原理是通过机械性扩张或放置支架来解除肾动脉狭窄,改善肾脏血供。
(一)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原理
利用球囊导管到达肾动脉狭窄部位,通过充盈球囊使狭窄的动脉管腔扩张,从而增加肾动脉的管径,改善肾脏血流。这一过程基于物理性的扩张作用,使原本狭窄的血管腔径增大,减少血流阻力。
(二)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原理
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放置肾动脉支架,支架可以支撑扩张后的动脉血管,防止血管弹性回缩,长期维持肾动脉的通畅,进一步保障肾脏的血液供应。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单侧肾动脉短段(狭窄长度通常小于2cm)、孤立肾动脉狭窄且无钙化的患者。一般来说,当肾动脉狭窄程度超过60%,并且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介入治疗。例如,对于年龄在18-75岁之间,肾功能未严重受损(如血肌酐水平未明显升高至超出正常范围过多)的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若药物控制血压不理想,符合上述狭窄长度等条件则可考虑介入治疗。
2.患者有高血压表现,且经影像学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明确诊断为肾动脉狭窄。
(二)禁忌证
1.肾动脉狭窄段过长(超过2cm)、严重钙化的患者。因为过长的狭窄段或严重钙化的血管难以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进行有效治疗,而且操作风险较高。
2.肾功能严重受损,血肌酐水平过高(如血肌酐>3mg/dL)的患者。此时肾脏本身的功能已经很差,介入治疗可能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3.全身出血性疾病未得到控制的患者。因为介入治疗需要穿刺血管,有出血风险,若全身出血性疾病未控制,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4.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由于介入治疗中需要使用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过敏患者使用造影剂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三、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操作过程
1.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肾脏影像学检查(如DSA、CTA等)。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肾动脉狭窄的具体情况。
患者需禁食、禁水一段时间,做好皮肤准备,通常是对穿刺部位(一般为腹股沟区)进行清洁消毒。
给予患者适当的镇静剂,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2.术中操作
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肾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剂注射进行DSA造影,明确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详细情况。
如果是球囊扩张术,将球囊导管送至肾动脉狭窄部位,根据造影情况调整球囊的压力和充盈时间,进行扩张操作。如果是支架置入术,在球囊扩张后,将肾动脉支架输送至狭窄部位,释放支架以支撑血管。
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3.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需平卧,穿刺部位压迫止血,通常压迫时间为15-20分钟,然后使用沙袋压迫6-8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
给予患者补液,促进造影剂的排出,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一般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24-48小时,评估手术效果和有无并发症发生。
四、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
(一)疗效
1.血压改善情况
一般来说,约60%-80%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血压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停用降压药物,血压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术后数天内开始下降,并且在术后数月甚至数年仍保持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2.肾脏功能改善情况
对于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功能受损患者,介入治疗后肾脏血流改善,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例如,血肌酐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会有所提高,但这取决于患者原本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和时间等因素。如果肾功能受损时间较短、程度较轻,介入治疗后肾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二)预后
1.长期预后
总体来说,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较好。如果患者严格遵循术后的健康管理,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大部分患者可以维持较好的血压控制和肾脏功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等情况,再狭窄的发生率一般在5%-20%左右,具体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狭窄的原因等因素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相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可能较高,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相对较低。
2.影响预后的因素
患者的基础疾病: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会影响预后。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糖尿病本身对血管的损害,可能会增加肾动脉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影响整体的预后情况。
肾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严重的、范围广泛的肾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这样的患者血管病变复杂,介入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如狭窄程度较轻、范围较短的患者。
术后随访情况:术后规律的随访对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肾动脉再狭窄、血压反弹等)非常重要。如果患者不按时随访,可能会延误病情,影响预后。
五、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术中并发症
1.血管穿孔
发生率较低,多由于穿刺技术不当或球囊、支架操作时用力过猛导致。如果发生血管穿孔,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如使用球囊或支架进行封堵,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补。
2.血栓形成
在导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引发血栓形成。一旦发现血栓形成,可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进行溶栓治疗,或者考虑进行机械取栓等操作。
(二)术后并发症
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
较为常见,多由于术后压迫不当引起。对于较小的血肿,一般通过延长压迫时间、局部冷敷等措施可以逐渐吸收;对于较大的血肿,可能需要进行穿刺抽吸等处理。
2.肾动脉再狭窄
如前所述,发生率有一定比例。对于轻度的再狭窄,如果患者血压等情况稳定,可以暂时观察;对于中重度的再狭窄,可能需要再次进行介入治疗(如再次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或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3.造影剂肾病
由于术中使用造影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造影剂肾病,表现为术后肾功能恶化。对于这种情况,主要是采取水化治疗,促进造影剂排出,同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等治疗。
六、不同人群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特点
(一)老年患者
1.特点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在介入治疗前,需要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例如,老年患者的肾功能可能本身就有所减退,需要更谨慎地选择造影剂和评估手术风险。
2.注意事项
术前要充分控制基础疾病,如将血压、血糖、血脂等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术中操作要更加轻柔,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术后要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因为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
(二)儿童患者
1.特点
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肾动脉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儿童的血管较细,介入治疗的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技术。
2.注意事项
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选择介入治疗时要非常谨慎。尽量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等。如果必须进行介入治疗,要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操作方法,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因为儿童的肾脏对缺血等情况更加敏感,任何并发症都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较大影响。
(三)女性患者
1.特点
女性患者在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中的特点主要与生理因素有关,如女性的血管解剖结构可能与男性略有不同,但一般不构成介入治疗的绝对禁忌。不过,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因为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焦虑等情绪。
2.注意事项
术前要充分与女性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要关注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等)对身体恢复的影响,同时在药物使用等方面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但需注意文章中严禁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要确保穿刺部位的护理符合女性患者的生理需求,避免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