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区别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尿蛋白程度、水肿特点、预后情况等。
1.发病原因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诱发免疫反应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肾病综合征病因多样,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可由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导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2.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大于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
3.尿蛋白程度
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通常为轻度到中度,一般不超过3.5g/d;肾病综合征尿蛋白量增多,多大于3.5g/d,是其主要诊断标准之一。
4.水肿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多为眼睑及颜面部水肿,晨起明显;肾病综合征水肿程度较重,常为全身性水肿,可出现下肢、腰骶部甚至胸腹腔积液。
5.预后情况
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预后良好,经休息和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肾病综合征预后因病因和病理类型而异,部分患者病情易反复,甚至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当出现水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肾内科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