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怎么引起的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系统疾病,约90%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编码不同蛋白的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可致病,部分致病基因存在三核苷酸重复扩增机制,此外一些环境因素对其发病作用相对次要,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无家族遗传背景人群出现可疑症状也应及时就医排查。
一、遗传因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约90%是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的。研究发现,编码不同蛋白的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该病,例如位于4号染色体的ATXN1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的ATP1A2基因等。这些基因突变会使相应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脊髓、小脑等部位出现病变,引发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会导致疾病在起病年龄、病情进展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某些基因位点的特定突变可能使患者在较年轻的年龄段就出现明显症状,且病情进展相对较快。
二、基因重复扩增机制
部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致病基因存在三核苷酸重复扩增的现象。以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为例,其致病基因ATXN1中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正常情况下CAG重复次数在639次,而患者体内该序列重复次数可达到40次以上。重复扩增的CAG序列编码的多聚谷氨酰胺链过长,会使蛋白质错误折叠,形成聚集物,这些聚集物会在神经细胞内积累,损伤神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等过程,最终导致小脑、脊髓等部位的神经细胞逐渐变性、死亡,从而引发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随着三核苷酸重复次数的进一步增加,病情往往会逐渐加重,患者的共济失调表现等症状会愈发明显。
三、其他可能影响因素
虽然遗传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主要发病原因,但一些环境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头部受到严重外伤等情况,可能会增加神经细胞受损的风险,从而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过目前相关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相对遗传因素而言较为次要。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变;而对于没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也不能完全排除患病的可能性,若出现共济失调等相关可疑症状,也应及时就医进行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