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是怎么回事
屈光不正是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形成清晰物像,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近视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屈光系统曲率过大致平行光线聚焦视网膜前,有远视力下降等表现;远视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屈光力不足致平行光线聚焦视网膜后,不同程度远视有不同表现;散光因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不平整致光线不能同时聚焦视网膜,有视力模糊等表现。屈光不正人群需及时检查验光选合适矫正方式,保持良好用眼习惯,儿童青少年需家长监督,成年人也需合理用眼定期检查。
近视
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者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过大(屈光性近视),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长期近距离用眼、不良的用眼环境等是常见诱因。从年龄角度看,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更容易发生近视,且随着学业压力增大等因素,近视的发生率可能会上升。例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使用电子设备等生活方式,会增加近视发生风险。
表现: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眼疲劳等症状,如阅读时眼睛容易疲劳、头痛等。
远视
形成机制:多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者屈光系统的屈光力不足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儿童时期,眼球还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远视,但如果远视度过高则属于异常。婴幼儿时期,由于眼球较小,多为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如果发育异常,就可能导致远视度数异常。
表现:轻度远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中高度远视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疲劳,还可能伴有内斜视等表现。幼儿期远视如果未及时矫正,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
散光
形成机制: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不平整,呈不规则的弯曲面,使得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同时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多个焦点。散光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先天性散光多与角膜发育有关,后天性散光可能与眼部外伤、眼部手术等因素有关。
表现:主要表现为视力模糊、视物有重影、眼疲劳等。散光患者无论看远还是看近都可能不清楚,而且容易出现眼疲劳症状,长期可能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对于屈光不正的人群,无论是哪种类型,都需要及时进行视力检查,通过验光等手段明确屈光不正的度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如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非常重要,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要监督其正确用眼,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以预防和控制屈光不正的发展。对于成年人,也需要注意合理用眼,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一旦发现屈光不正度数有变化,及时调整矫正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