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是什么病
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疾病,由结肠远端肠壁神经节细胞缺乏致肠管痉挛、近端结肠肥厚扩张。病因有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异常;新生儿期表现为出生后48小时内无或少量胎便排出、腹胀呕吐,婴儿及儿童期有顽固性便秘、腹胀进行性加重等;诊断靠钡剂灌肠和直肠活检;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手术是主要方法;新生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婴幼儿及儿童要关注生长发育和心理。
一、病因
1.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巨结肠的发生相关,若家族中有巨结肠患者,后代患病风险相对增加。
2.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导致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失,一般在胚胎6-12周时出现发育异常,不同性别、年龄的胚胎都可能受此影响,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表现:多数患儿在出生后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伴有腹胀、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或粪便样物。由于肠道梗阻,新生儿生活方式受极大影响,正常的排便和消化过程被打乱。
2.婴儿期及儿童期表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胀进行性加重,腹部可见肠型,患儿食欲不佳,生长发育可能落后于同龄儿童,这与长期肠道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有关,不同年龄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影响程度不同,年龄越小可能影响越明显。
三、诊断方法
1.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远端狭窄,近端结肠扩张,通过钡剂在肠道内的分布情况可初步判断巨结肠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患儿的肠道形态表现可能不同,需要专业医生准确解读。
2.直肠活检:是诊断巨结肠的金标准,通过取直肠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神经节细胞是否存在,若发现缺乏神经节细胞即可确诊,该检查对确定病情具有关键意义。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近端扩张的结肠,恢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不同患儿的手术方式选择需根据病情具体情况而定,如病变范围等因素会影响手术方案的制定。
2.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症患儿或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措施,包括灌肠、扩肛等方法,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缓解腹胀等症状,但非手术治疗一般不能根治巨结肠,仅能暂时改善症状,在实施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避免对患儿肠道造成损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患巨结肠时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腹胀、排便等情况,及时就医,因为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肠道梗阻等情况的耐受能力差,一旦发现异常要尽快处理。
2.婴幼儿及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巨结肠可能影响营养吸收,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同时要注意心理护理,因为疾病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