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征兆
小儿脑性瘫痪有多种征兆,包括运动发育迟缓(相应月龄达不到正常运动指标)、肌张力异常(增高时肢体僵硬、降低时肢体松软)、姿势异常(仰卧位和俯卧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出现异常反射)、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生长发育,发现征兆及时带小儿就医检查,尽早干预治疗,照顾时遵循安全护理原则,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并积极配合。
一、运动发育迟缓征兆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运动发育迟缓表现,正常婴儿在相应月龄有基本运动能力,如3个月左右俯卧位能抬头,4-5个月会主动伸手抓物,6个月能独坐等,而脑性瘫痪小儿可能在相应月龄达不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比如6个月仍不能较好独坐,8个月还不能爬行等,这是因为脑性瘫痪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功能,导致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
二、肌张力异常征兆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例如换尿布时发现小儿下肢难以分开,穿衣时上肢难以穿进袖子等,这是由于脑内病变使锥体束等结构受损,导致肌肉紧张度异常增高。
2.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像棉花一样无力,不能保持正常的姿势和运动状态。比如抱小儿时感觉肢体缺乏应有的张力,头不能很好地竖立等,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正常调节。
三、姿势异常征兆
1.仰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小儿仰卧位时四肢对称,而脑性瘫痪小儿可能出现头偏向一侧,四肢呈现不对称姿势,或者上肢内收、内旋,下肢伸直、交叉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脑损伤导致姿势反射异常。
2.俯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小儿俯卧位时能抬头、挺胸,而脑性瘫痪小儿俯卧位时可能不能抬头,或者抬头困难,胸部不能离开床面等,反映出运动功能和姿势控制的异常。
四、反射异常征兆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逐渐消失。如果脑性瘫痪小儿这些原始反射在6个月后仍不消失,甚至持续存在,就属于异常情况,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
2.出现异常反射: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存在等,这些异常反射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损伤,影响了正常的神经反射通路。
五、喂养困难征兆
小儿脑性瘫痪常伴有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容易出现呛咳、吐奶等情况。这是因为口腔、咽喉部的肌肉运动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脑性瘫痪导致这些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喂养过程。
温馨提示
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在婴儿期。如果发现小儿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或多种征兆,应及时带小儿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性瘫痪并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同时,在照顾脑性瘫痪小儿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小儿的安全和舒适,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和康复计划,并且要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疗康复措施,促进小儿尽可能地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