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等,不同人群检查有不同特点;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和CT检查,腹部超声是首选但对严重程度评估价值有限,CT是诊断和评估严重程度重要方法且有国际分级标准,不同人群进行CT检查需考虑特殊情况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一般在起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如重症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对于儿童患者,其血清淀粉酶的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是否异常;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胰腺疾病史者,其淀粉酶的变化可能受到基础病情的影响。
2.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血清脂肪酶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的正常范围需要参考儿童的生理特点来界定;对于妊娠期女性,血清脂肪酶的变化可能受孕期生理变化影响,需谨慎判断其临床意义。
3.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胰腺坏死时CRP明显升高,有助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CRP的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肥胖患者,CRP本身可能因脂肪组织的炎症反应而基础值偏高,影响对其临床意义的准确评估。
4.血常规:常有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重症胰腺炎时可有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高,血糖升高,血钙降低(当血钙低于2mmol/L时,提示预后不良),血气分析可见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等。
儿童患者血常规的变化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关注儿童的白细胞分类等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血糖的监测需要更加频繁和精准,因为急性胰腺炎可能诱发血糖的较大波动。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有无胆道结石等,但对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评估价值有限。急性胰腺炎时可见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亦可发现胆道结石、胆管扩张等。
对于肥胖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可能因肠气干扰影响胰腺观察的清晰度;对于小儿患者,腹部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小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检查的角度和方法。
2.CT检查:是诊断和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重要检查方法。CT可见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胰周渗出,坏死出血时可见胰腺内低密度区及胰周液体积聚等。根据CT结果,国际上常用CT分级标准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如A-E级,A级为正常胰腺,E级为胰腺坏死合并胰周广泛坏死、出血等。
孕妇进行CT检查需要权衡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一般需在严格适应症下谨慎选择;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含碘对比剂进行CT检查需要更加谨慎,要评估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水化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