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怎么回事
下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远消化道病变致出血,常见病因有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息肉、血管病变、肛门直肠疾病等;临床表现有便血特点(出血部位越低颜色越鲜红,低位直肠等出血多为鲜血附着或便后滴血,慢且久停可黑便但不如上消化道均匀发亮)和全身症状(量多有贫血表现,严重休克);诊断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内镜检查(结肠镜重要,小肠镜复杂)、影像学检查(CT血管造影等辅助);治疗原则为一般治疗(卧床监测生命体征等)和针对病因治疗(肿瘤手术、炎症性肠病药物、息肉内镜切除、血管病变相应治疗、痔疮肛裂局部治疗等,需个体化)
常见病因:
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可导致出血,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细胞发生变异的概率增加,患肠道肿瘤的风险上升。
炎症性肠病: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存在炎症、溃疡,累及血管时引起出血,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青年至中年人群较多见,生活方式不规律、压力大等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诱发炎症性肠病。
息肉: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当息肉表面糜烂等情况时可引起出血,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血管病变: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结构异常易破裂出血;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肠黏膜缺血、溃疡出血。
肛门直肠疾病:痔疮是常见原因,排便时摩擦痔核导致出血,多见于有长期便秘、久坐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肛裂也会引起出血,排便时疼痛伴出血,与大便干结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
便血特点:出血部位越低,便血颜色越鲜红,若出血速度慢、在肠道停留时间长,粪便可呈黑色(类似柏油样便),但一般不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样便均匀发亮。低位直肠、肛管出血多为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
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可能更早出现严重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出血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等,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注意腹部体征等,比如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需重点关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贫血程度,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生化检查等可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
内镜检查:结肠镜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对于40岁以上人群,出现下消化道出血时应尽早考虑结肠镜检查;小肠镜可用于检查小肠病变,但操作相对复杂。
影像学检查:CT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可帮助发现出血部位,但敏感度相对内镜较低,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红蛋白等,对于贫血患者根据情况补充血容量等。
针对病因治疗:若是肠道肿瘤多需手术治疗;炎症性肠病主要采用药物抗炎等治疗;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血管病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治疗方法;痔疮、肛裂等可采取局部治疗等措施,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比如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与成人不同,需优先考虑儿童常见病因并谨慎选择检查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