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管壁病变、心脏疾病、血液成分异常及其他因素相关。血管壁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多见,与高脂血症等有关)和动脉炎(感染或自身免疫等致血管受损);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老年常见,可致血栓栓塞)、心肌梗死(泵血功能受损或附壁血栓致脑缺血);血液成分异常涉及高凝状态(遗传或肿瘤等致血栓)、血细胞比容增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引发血栓);其他因素包含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低血压致脑灌注不足)、空气等栓子阻塞血管。
一、血管壁病变
1.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血管壁病变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生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沉积在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内皮受损,促进脂质沉积和粥样斑块形成,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2.动脉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炎症,如感染性动脉炎(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动脉)、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动脉)等,可导致血管壁受损、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在女性患者中可能相对更易发生,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存在一定性别差异。
二、心脏疾病
1.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脑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房颤动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且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在老年阶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心肌梗死时可能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也可栓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人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且这类患者的年龄分布较广,但中老年患者相对更多。
三、血液成分异常
1.高凝状态:多种原因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如遗传性易栓症、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等,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遗传性易栓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生,但某些特定类型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和发病特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高凝状态与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等因素相关,其发病不受严格年龄和性别限制,但中老年患者可能因肿瘤发病率相对较高而更易出现。
2.血细胞比容增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可导致血细胞比容明显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但发病机制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有关。
四、其他因素
1.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的低血压可使脑部血流灌注不足,尤其是在存在脑血管狭窄等基础病变时,更容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例如,老年人在体位突然改变时(如从卧位突然站起),可能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对于本身有脑血管狭窄的老年人,就可能导致脑部缺血。
2.空气、脂肪、癌细胞等栓子:空气栓子可见于潜水员病等,脂肪栓子常见于长骨骨折等情况,癌细胞栓子可见于肿瘤患者,这些栓子进入脑血管后可阻塞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来源的栓子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与相应的原发疾病相关,例如长骨骨折患者多为中青年人群,潜水员病多见于潜水作业人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