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大便排不出怎么办
瘫痪病人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安排饮食量)、腹部按摩、适当运动(床上运动、借助辅助器具运动)、药物辅助(使用缓泻剂、开塞露)来促进排便,若经处理仍长时间无法排便或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瘫痪病人由于活动量减少,肠道蠕动相对缓慢,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像菠菜、西兰花等,以及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蔬菜中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香蕉每100克约含2.6克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可以吸收水分,使粪便变得松软,易于排出。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对于瘫痪病人来说,充足的水分能进一步软化粪便。
2.合理安排饮食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肠胃负担。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消化能力,合理分配每餐的食物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和蠕动功能。
二、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家属可以在病人空腹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能够模拟肠道蠕动的方向,促进肠道内粪便的移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等特殊情况的病人,按摩前需咨询医生,确保按摩不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例如,长期卧床的瘫痪病人,通过规律的腹部按摩可以有效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蠕动。
三、适当运动
1.床上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如四肢的屈伸运动、翻身运动等。四肢的屈伸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也有助于带动肠道的蠕动。翻身运动则可以改变身体的卧位,防止局部长期受压,同时也能对肠道产生一定的刺激。对于无法自主运动的病人,家属要帮助其进行被动运动,如活动关节等,同样对肠道蠕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每天定时为病人进行上肢的伸展、屈曲运动以及下肢的抬腿、屈膝运动等。
2.借助辅助器具运动:如果病人条件允许,可使用轮椅等辅助器具短时间推至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利用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肠道蠕动,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晒和受冷等情况。
四、药物辅助
1.使用缓泻剂: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等。乳果糖口服溶液是一种渗透性泻药,它在肠道内不易被吸收,可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保留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从而起到缓泻的作用。但使用缓泻剂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滥用,因为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腹泻、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瘫痪病人,使用缓泻剂时更要谨慎,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使用开塞露:开塞露是一种局部刺激肠道蠕动的药物,通过将药物挤入直肠,刺激直肠壁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使用时要注意操作方法正确,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对于儿童瘫痪病人,使用开塞露需格外小心,尽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就医评估
1.及时就诊: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病人仍然长时间无法排出大便,或者出现腹痛、腹胀加剧等异常情况,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腹部触诊、直肠指诊等,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腹部X线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肠道梗阻等严重问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瘫痪病人,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大便排不出的情况更要重视,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需要综合评估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