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近视远视和散光
近视是屈光不正,眼在调节松弛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致看远模糊,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儿童易发生,成年人若长期过度用眼或患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度数变化;远视是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致看远近都模糊,与眼球前后径过短等有关,儿童轻度远视可能生理性,过高会影响发育,老年人因晶状体弹性下降等出现远视;散光因眼球不同径线屈光力不同致平行光线不能形成焦点,多先天性,眼部外伤等也可引发,儿童散光影响视觉发育,成年人散光度数相对稳定但眼部病变时可能变化。
一、近视
1.定义: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当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使得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但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
2.发生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方面,若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子女患近视的风险相对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书、玩手机、玩电脑等)是重要诱因,这会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导致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加,从而引发近视。例如,有研究表明,每天近距离用眼超过4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少于2小时的儿童。
3.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不注意用眼卫生,更容易发生近视。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且缺乏户外活动,近视发生率会上升。家长应注意让儿童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建议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以降低近视发生风险。
成年人:成年人近视相对稳定,但如果长期过度用眼或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近视度数变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会影响眼内的屈光状态,导致近视度数改变。
二、远视
1.定义:远视是指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从而使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看远处和近处物体都可能模糊。
2.发生机制:主要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有关,这使得光线聚焦位置靠后。先天性因素可能导致眼球发育不良,前后径较短。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也会出现远视,这属于生理性远视的进一步发展。
3.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轻度远视可能是生理性的,是眼球发育尚未完善的表现。例如新生儿的眼球前后径较短,多为远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矫正。
老年人:老年人晶状体硬化,弹性减退,睫状肌功能减弱,会出现老视,这其实是远视的一种表现形式。老年人应注意定期检查视力,及时调整眼镜度数,以保证良好的视觉质量。
三、散光
1.定义:散光是由于眼球在不同径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不清晰的图像。
2.发生机制:多数是先天性因素引起的,比如角膜形态不规则,呈现椭圆形而非圆形,导致不同径线的屈光力差异。此外,眼部外伤、眼部手术等也可能导致角膜形态改变,从而引发散光。
3.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时期如果存在散光,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家长应关注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对于有散光的儿童,需要根据散光度数和视力情况及时采取矫正措施,如佩戴合适的散光眼镜等。
成年人:成年人散光度数相对稳定,但如果出现眼部病变等情况,散光度数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患有圆锥角膜等疾病时,散光度数会进行性增加,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