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引流与护理(控制腹腔感染、防瘘口周围组织受损、不同年龄段及基础疾病患者护理有别)、营养支持(肠内营养首选、肠外营养适用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时)、控制感染(依培养药敏选敏感抗生素、不同年龄段患者用药需注意);手术治疗包括瘘口关闭术(保守治疗后一般状况改善、瘘口周围炎症消退时考虑,依情况选术式、特殊人群手术需谨慎)和肠造口术(局部炎症重、全身状况差时先造口改道粪便,不同年龄段患者护理重点不同)
一、保守治疗
1.引流与护理
目的:通过充分引流来控制腹腔感染,防止瘘口周围组织进一步受损。对于结肠瘘患者,首先要确保瘘口有良好的引流通道,将肠内容物引流出体外,减少其对腹腔及周围组织的刺激。例如,可根据瘘口的位置和大小放置合适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清洁,防止感染扩散。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婴儿和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护理,定期更换敷料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结肠瘘患者,要更加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患者的机体功能,促进瘘口愈合。营养支持可采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肠内营养是首选,当患者肠道功能允许时,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等途径给予要素饮食或整蛋白制剂等。对于婴幼儿结肠瘘患者,肠内营养要特别注意喂养的量和速度,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等情况,需要根据其具体的营养状况调整营养支持方案。肠外营养则在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肠内营养时采用,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控制感染:应用抗生素来控制可能存在的腹腔感染等情况。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的抗生素。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要格外谨慎,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二、手术治疗
1.瘘口关闭术
适用情况:当结肠瘘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后,患者一般状况改善,瘘口周围炎症消退,局部组织条件允许时可考虑行瘘口关闭术。例如,经过积极的引流、营养支持和感染控制后,患者腹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瘘口周围组织血运良好、炎症消退,此时可行手术关闭瘘口。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时机的把握要考虑其自身的恢复能力。婴儿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要严格评估局部组织情况;老年患者则要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在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手术方式:根据结肠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单纯瘘口修补术或部分肠段切除吻合术等。手术中要确保吻合口血运良好,操作精细,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结肠瘘,手术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
2.肠造口术
适用情况:当结肠瘘患者局部炎症严重、全身状况较差,无法立即行瘘口关闭术时,可先进行肠造口术,将肠管引出体外,粪便改道,待患者一般状况改善后再考虑二期手术关闭瘘口。例如,患者因严重感染导致全身状况不稳定,此时行肠造口术可以暂时解除肠道内容物对瘘口及周围组织的刺激,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肠造口术的护理重点不同。儿童患者肠造口术后要注意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防止出现皮肤损伤和感染,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老年患者肠造口术后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