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症诊断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不同特点)、体格检查(一般检查、耳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治疗分病因治疗(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BPPV及中枢性病变引起的眩晕分别有相应治疗,如梅尼埃病急性发作期用药、BPPV复位治疗等)和对症支持治疗(用止晕药物、处理伴随症状),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眩晕症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眩晕的发作特点,包括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伴随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恶心、呕吐等)、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以及用药史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病史特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眩晕可能与先天性耳部畸形、感染等有关,老年患者需警惕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眩晕;女性患者若在经期出现眩晕,需考虑内分泌因素等。
2.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了解患者基本生命体征。高血压患者可能因血压波动引发眩晕,心率异常也可能导致心源性眩晕。
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听力测试(如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以排查耳部疾病引起的眩晕,如梅尼埃病等耳部疾病常伴有眩晕、耳鸣、听力下降。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志、cranialnerve(脑神经)、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病理反射等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眩晕,如后循环缺血可引起眩晕且常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初步排查颅内出血、肿瘤、梗死等病变,对于急性起病的眩晕患者,头颅CT是重要的筛查手段,能快速发现明显的颅内结构异常。
头颅MRI:对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脱髓鞘病变等的诊断价值优于CT,尤其是对后颅窝病变的显示更清晰,能更早发现微小的脑梗死病灶等。
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平衡功能测试等,可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帮助明确眩晕是由外周前庭病变还是中枢前庭病变引起。例如,外周性前庭病变时眼震的特点、持续时间等有一定规律,中枢性前庭病变眼震表现则有所不同。
二、眩晕症的治疗
1.病因治疗:
耳部疾病引起的眩晕:
梅尼埃病:急性发作期可使用[具体药物1]等药物改善内耳微循环,但需严格遵循临床规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同时,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对于频繁发作、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减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主要通过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Semont法等,复位后患者需注意避免剧烈头部运动,休息一段时间以促进恢复。
中枢性病变引起的眩晕:如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需针对脑血管病进行治疗,包括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若为颅内肿瘤等病变引起,则需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等采取相应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
2.对症支持治疗:
止晕药物:可使用一些止晕药物缓解症状,如异丙嗪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对于儿童患者,应严格控制止晕药物的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改善眩晕症状。
对症处理伴随症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可给予止吐药物对症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对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出现眩晕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病史采集需更细致地向家属询问。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轻柔,避免增加患儿的不适。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女性患者若在孕期或哺乳期出现眩晕,用药需格外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优先采用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