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常伴多种障碍及继发性问题。其主要特点为运动发育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病因涵盖出生前(母亲孕期感染等)、出生时(早产等)、出生后(严重黄疸等)因素。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MRI、脑电图等)。治疗以康复治疗为核心,辅以药物及手术治疗。患儿家长要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康复,注重护理;对患儿要耐心引导训练,关注心理支持。
一、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觉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二、脑性瘫痪的主要特点
1.运动发育异常:患儿在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及手部精细动作方面,较正常儿童明显落后,比如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可抬头,脑瘫患儿可能4个月甚至更晚还不能抬头;正常小儿8个月左右能独坐,而脑瘫患儿可能10个月或更久才会独坐。
2.姿势异常:包括头后仰、尖足、双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肌肉张力异常导致,例如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时会出现尖足,行走时呈剪刀步态。
3.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降低或高低变化不定。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大;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活动过度。
三、脑性瘫痪的病因
1.出生前因素:母亲孕期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母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毒物等,也增加胎儿脑部受损风险;此外,胎儿期脑发育畸形,如脑穿通畸形、积水性无脑等,是导致脑瘫的重要原因。
2.出生时因素:早产和低体重儿是重要的高危因素,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瘫发生风险越高;分娩过程中的窒息,可因缺氧导致脑损伤;产伤如颅内出血等,同样会影响脑部正常发育。
3.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的严重黄疸,若未及时治疗,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组织;新生儿期的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可引起脑组织炎症、坏死,进而导致脑瘫。
四、脑性瘫痪的诊断
1.临床症状: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观察其姿势和运动模式,如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迟缓、异常姿势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为脑瘫。
2.体格检查: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估肌张力、肌力、反射等情况,若存在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有助于诊断。
3.辅助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发现脑部发育异常、损伤灶等,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脑电图检查可了解患儿脑电活动情况,排查是否合并癫痫。
五、脑性瘫痪的治疗
1.康复治疗:这是脑瘫治疗的核心,包括物理治疗,通过运动疗法等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作业治疗,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治疗,改善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同时,还有引导式教育等,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提高患儿的综合能力。
2.药物治疗:痉挛型脑瘫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物缓解肌肉痉挛;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需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3.手术治疗:对于经康复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严重肌肉挛缩、关节畸形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术等,以改善运动功能。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患儿家长:要保持积极心态,脑瘫虽然是一种严重疾病,但通过早期干预和长期康复,多数患儿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家长需配合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坚持带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患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患儿日常生活护理,如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患儿:年龄较小的患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因不理解而不配合,家长和康复治疗师要耐心引导,可通过游戏等趣味性方式提高患儿训练积极性。对于较大患儿,可能因意识到自身与他人不同而产生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自信,鼓励融入正常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