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如何治疗
脑卒中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一般治疗、康复治疗,同时需关注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急性期治疗包括静脉溶栓(阿替普酶发病4.5小时内、尿激酶发病6小时内使用,有严格适应证和禁忌证)、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血管闭塞发病624小时内经评估可考虑,有并发症风险)、抗血小板治疗(尽早给予阿司匹林等,不能耐受者选氯吡格雷等)、抗凝治疗(用于心源性脑栓塞,需监测凝血功能)、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等疗效尚不确切);一般治疗涵盖呼吸与吸氧、血压管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一般不紧急降压,急性脑出血积极控制)、血糖管理(控制在合理范围)、体温管理(发热需治疗);康复治疗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发病后2448小时床边康复),采用运动、作业等多种疗法并制定个性化方案;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器官功能,儿童要考虑生理特点,孕妇需多学科团队制定方案,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病。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和尿激酶。阿替普酶可在发病4.5小时内使用,尿激酶可在发病6小时内应用。但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近期有重大手术、出血性疾病等情况不能使用。对于年龄较大(如>80岁)的患者,使用溶栓药物需谨慎评估获益与风险,因为高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2.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等。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经过严格评估后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但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血管穿孔、再灌注损伤等。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需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
3.抗血小板治疗: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对于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可同时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抗凝治疗:主要用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等。但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出血等并发症,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
5.神经保护治疗:目前有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但疗效尚不确切,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使用。
二、一般治疗
1.呼吸与吸氧:有缺氧表现的患者应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等。对于昏迷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2.血压管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压升高通常不需要紧急降压,除非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等情况。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目标血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差,降压过程应平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3.血糖管理: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患者恢复,应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糖尿病患者,在脑卒中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
4.体温管理:发热会加重脑损伤,应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并给予相应治疗,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三、康复治疗
1.康复时机: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即可开始床边康复。早期康复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康复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吞咽治疗、认知治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功能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康复训练中可结合认知训练方法提高效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康复训练要适度,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患者:儿童脑卒中相对少见,治疗方法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治疗要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进行。
3.孕妇:孕妇发生脑卒中的治疗较为复杂,需多学科团队(妇产科、神经内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相关药物治疗方案,避免基础疾病加重脑卒中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