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消化道出血量
消化道出血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需关注呕血与黑便的性状及头晕、乏力、心悸等表现;实验室检查通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等判断失血程度、造血及出血情况;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并止血;影像学检查中血管造影能发现出血血管,CT及CTA可辅助发现病变但对腔内病变诊断不如内镜,各检查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若为鲜红色血液,提示出血量较大且出血速度较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若为咖啡色样物质,多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表明出血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
2.黑便:柏油样黑便通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当出血量较大时,黑便可能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这与肠道蠕动加快有关,说明出血部位较低或出血量较多。对于儿童,由于其消化系统功能与成人有差异,更需密切观察黑便的性状和次数,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少量出血也可能迅速引起严重后果。
(二)头晕、乏力、心悸等
1.头晕:当消化道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脑部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症状。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轻微的消化道出血就可能加重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因为其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
2.乏力:失血导致机体氧气输送不足,会使患者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在生活方式不健康、本身存在贫血基础的人群中,这种乏力感可能更为明显。
3.心悸:循环血容量减少刺激心脏代偿性加快搏动,以维持重要脏器供血,从而引起心悸。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心悸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等心脏事件,需要特别关注。
二、实验室检查评估
(一)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
1.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提示失血量约为400-500ml。但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失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浓度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明显下降,不能仅依据初始血红蛋白值判断出血量,需动态监测。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不同,例如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140-220g/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在评估儿童消化道出血量时,要结合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来判断血红蛋白下降的意义。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的变化与血红蛋白类似,也是反映失血后贫血程度的指标。持续的红细胞计数下降提示出血仍在继续。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常见于急性失血后,一般在出血后3-5天开始升高,7-10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这有助于判断出血的持续时间和骨髓的代偿情况。对于有慢性疾病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不佳的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综合其他指标判断。
(三)血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尿素氮可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如果血尿素氮持续升高超过3-4天,且排除了脱水等其他因素,提示继续出血或再次出血。但需要注意,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尿素氮升高可能不遵循此规律,在评估时要结合患者肾功能情况综合判断。
三、内镜检查评估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内镜检查,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通过内镜可以发现溃疡、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并可进行相应的止血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内镜检查需要在严格的麻醉和监护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问题,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和检查操作方式。
四、影像学检查评估
(一)血管造影
对于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且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可发现造影剂外溢的部位,从而确定出血的血管。但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过敏、血管损伤等,在进行检查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二)CT及CT血管成像(CTA)
腹部CT可以帮助发现消化道周围的病变,如肿瘤、脓肿等。CTA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管情况,对于血管性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CT检查对于消化道腔内病变的诊断不如内镜准确,一般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在评估老年患者时,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对造影剂使用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