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是脑动脉异常收缩状态,常见病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创伤、介入操作等,临床表现有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诊断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MRI、脑血管造影等,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预防需针对高危因素积极处理,治疗有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原则。
一、脑血管痉挛的定义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正常情况下,脑血管处于相对稳定的舒缩状态,以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生理功能。当各种因素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时,会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
二、常见病因
1.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引发脑血管痉挛较常见的原因。当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血液中的一些物质会刺激血管,导致血管痉挛。例如,在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约有30%-70%会发生脑血管痉挛。
2.颅脑创伤:头部受到外伤时,可能会导致脑血管受损,引发痉挛。创伤造成的局部血管损伤、出血等情况会影响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
3.介入操作:在一些脑血管介入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如脑血管造影等,可能会对血管造成刺激,从而诱发脑血管痉挛。
三、临床表现
1.头痛: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多为搏动性头痛,疼痛部位可因痉挛血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若为前循环血管痉挛,头痛可能在前额部;后循环血管痉挛则可能表现为后枕部疼痛等。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痉挛血管供应脑区的不同,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大脑中动脉痉挛可能导致对侧肢体的肌力下降、感觉异常;椎-基底动脉痉挛可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时血流速度会增快。通过监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等主要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一般来说,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超过120cm/s常提示可能存在脑血管痉挛。
头颅CT或MRI:头颅CT在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梗死等情况发生后,可发现相应脑区的低密度灶(CT)或异常信号(MRI)。例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数天内进行头颅CT检查,若发现脑实质有缺血改变,结合临床症状可辅助诊断脑血管痉挛。
2.脑血管造影:这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可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形态、管径等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痉挛以及痉挛的部位、程度等。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发生脑血管痉挛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脑部血管较为脆弱,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脑损伤。例如,在儿童颅脑创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运动功能等。因此,对于有颅脑创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儿童,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及进行相关检查,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并及时处理。
2.成年人
成年人发生脑血管痉挛时,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成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3.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发生脑血管痉挛后,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脑血管痉挛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对于老年脑血管痉挛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患有颅内动脉瘤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检查,早期发现动脉瘤等病变并及时处理,以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风险,从而预防脑血管痉挛。对于颅脑创伤患者,要及时、正确地进行救治,减少创伤对血管的损伤,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几率。
2.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等,这类药物可以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解除血管痉挛。例如,尼莫地平是临床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药物,它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缓解痉挛。
介入治疗:对于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会考虑介入治疗。如血管内球囊扩张术等,通过扩张痉挛的血管,改善脑血流灌注。但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