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怎么回事
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病共有特征,由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致血液积聚眼底。常见病因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老年性黄斑变性、外伤、其他全身病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等。诊断靠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激光、手术等。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管理相关指标并定期筛查,老年人要定期检查及平稳控制血压等,儿童眼部受伤要及时就医。
一、眼底出血的定义
眼底出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它是指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眼底部位。
二、常见病因
1.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周细胞凋亡等,进而导致眼底出血。据相关研究,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眼底出血情况,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生眼底病变包括出血的风险逐渐升高,尤其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静脉迂曲、扩张,血管壁受损导致出血。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较为常见,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眼底出血,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尤其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2.老年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可出现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出血,导致眼底出血,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3.外伤:眼部受到外伤时,如撞击等,可能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在有眼部外伤史的人群中发生。
4.其他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痉挛等改变,容易引发眼底出血;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从而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眼底出血后,血液遮挡光线或影响视网膜正常功能,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若出血量大,视力下降可能较为明显,甚至可能导致视力严重受损。
2.眼前黑影飘动:患者可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于蚊蝇飞舞,这是因为血液在玻璃体腔内漂浮所致,尤其在眼球转动时更为明显。
3.视野缺损:根据眼底出血的部位和范围不同,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视野缺损,例如某一区域视物不清或看不到东西。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等设备直接观察眼底情况,能够发现视网膜是否有出血、出血的部位和范围等,是诊断眼底出血的重要方法。
2.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有助于判断出血对视网膜组织的影响程度,比如是否累及黄斑等重要区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观察视网膜血管的荧光渗漏情况等,对于明确眼底出血的病因有重要价值,能发现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改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血管渗漏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高血压治疗的相关原则,使血压稳定在合适水平,减少对视网膜血管的损害。
2.激光治疗:对于一些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眼底出血,激光治疗是常用方法之一。例如视网膜静脉阻塞时,激光可以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预防再次出血等并发症。
3.手术治疗:当眼底出血量大且长期不吸收,或者存在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等,清除积血,修复视网膜等病变组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较高,需要严格管理血糖、血压、血脂,定期进行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并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加重眼底病变。
2.老年人:老年人是眼底出血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人,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关注视力变化,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在生活中要注意平稳控制血压,避免情绪过度激动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从而减少眼底出血的发生风险。
3.儿童: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多由外伤等因素引起,若儿童眼部受伤后出现视力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眼部受到外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