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一种什么病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具高发病、致残、死亡率特点,分缺血性(约占70%-80%,含脑梗死等)和出血性(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常见症状有缺血性的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口角歪斜等,出血性的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等生活方式及病史因素。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头颅CT、MRI等,治疗分缺血性(发病窗内溶栓、取栓等,配合药物、康复)和出血性(据出血量手术、降颅压等对症),特殊人群需针对性护理康复及控基础病、改不良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一、脑卒中的分类
1.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80%,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的类型有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因为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自身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逐渐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得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心源性脑栓塞则是由于心脏内产生的栓子(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上形成的血栓等)脱落,随血液循环流到脑部血管,阻塞血管,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
2.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出血多是由于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二、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1.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突然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尤其是单侧;面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视物模糊,双眼视物有障碍;头晕、平衡失调等。部分患者症状可能在数小时甚至1-2天内逐渐加重。
2.出血性脑卒中症状:往往起病较急,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也可出现上述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瘫痪等。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明显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变脆等因素都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生几率。
2.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在脑卒中发病上有一定差异,男性发病风险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会明显上升,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3.生活方式因素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血管壁受损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卒中。
高血脂:血液中血脂水平过高,会在血管壁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病变,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还会影响脂质代谢,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增加脑卒中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引发脑卒中。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血脂代谢等,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如肥胖、血脂升高等,进而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
4.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心房颤动等,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协调,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四、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合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头颅CT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可以迅速明确诊断,看到脑部的出血病灶;MRI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组织的缺血改变等。
2.治疗原则
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时间窗多在发病4.5小时内,动脉取栓时间窗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可以考虑溶栓治疗、取栓治疗等恢复脑血流;同时会采取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相应治疗,如出血量较大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同时也会进行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脑卒中发生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康复管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指标,以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对于女性绝经后患者,要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对血管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健康管理;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必须强调戒烟限酒,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