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度脂肪肝
中度脂肪肝是脂肪性肝病中间状态,由生活方式(饮食、饮酒)和代谢(肥胖、糖尿病)等因素致肝细胞脂肪堆积,有一般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表现,可通过腹部B超、CT等检查诊断,不同人群(成人、儿童、老人)需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中度脂肪肝的定义
中度脂肪肝是脂肪性肝病中的一种中间状态,是指肝脏内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10%-25%,或组织学上肝细胞脂肪变范围占肝小叶1/3-2/3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而引起,这些因素涉及生活方式、代谢等多个方面。
二、发病原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常见诱因。例如,过多摄入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食等,会使体内摄入的脂肪远超肝脏的代谢能力,进而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对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由于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更易在肝脏沉积。比如一些办公室职员,长期坐着工作,运动极少,就容易患中度脂肪肝。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损害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和转运,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中度脂肪肝。
2.代谢因素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过多)的人群,体内胰岛素抵抗增加,肝脏合成脂肪增多,而转运脂肪减少,容易出现脂肪在肝脏的蓄积,进而发展为中度脂肪肝。例如,一些体重指数(BMI)超过正常范围(BMI≥28kg/m2为肥胖)且腹部肥胖明显的人群。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糖代谢紊乱,机体为了供能会分解脂肪,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过多的游离脂肪酸运输到肝脏后,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进而可能发展为中度脂肪肝。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部分中度脂肪肝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腹部B超等检查时被发现。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这是因为肝脏脂肪堆积影响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身体能量代谢出现紊乱所致。例如,患者会感觉容易疲劳,稍微活动后就比常人更易疲倦。
还可能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这是由于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引起的。疼痛一般程度较轻,呈间歇性,在劳累、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会加重。
2.实验室检查表现
肝功能检查可能会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轻度升高,这是因为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导致肝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酶释放到血液中所致。
血脂检查可能会发现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血脂指标升高,因为脂肪代谢紊乱,肝脏合成和转运脂肪的功能异常,导致血脂在血液中含量升高。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筛查脂肪肝常用的方法,中度脂肪肝在B超下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等特征。而且B超检查具有经济、方便、无创伤等优点,可以初步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
CT检查:CT检查对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中度脂肪肝在CT下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肝脏密度低于脾脏密度,通过CT值可以定量判断脂肪含量,一般肝脏CT值与脾脏CT值的比值小于1时,提示有脂肪肝,比值越低,脂肪浸润程度可能越重。
2.肝脏活检:虽然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者需要了解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时才会考虑使用。通过肝脏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肝细胞内脂肪变的范围、程度以及有无炎症和纤维化等情况。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成年人
对于成年中度脂肪肝患者,需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加强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B超等,监测病情变化。
2.儿童
儿童中度脂肪肝多与肥胖、不合理饮食等因素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均衡,避免让孩子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和饮料,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如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要定期监测儿童的体重、肝功能等指标,因为儿童脂肪肝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发展为更严重的肝脏疾病。
3.老年人
老年人患中度脂肪肝时,要特别注意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太极拳、慢走等,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治疗药物等相互不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要密切关注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因为老年人肝脏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