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该如何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调控血压等)、一般支持治疗(呼吸与吸氧、体温控制、血糖管理、营养支持等)、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戒烟限酒等)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女性患者及有特殊病史患者的相关注意),各方面措施均围绕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等展开。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能改善预后,有研究显示可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等不良预后风险。对于发病6-24小时内的精选患者也可考虑静脉溶栓,但需严格评估。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小时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对于发病24小时内由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且符合相应影像学等标准的患者也可进行血管内治疗,能有效开通血管,改善患者预后。
3.抗血小板治疗:一般在发病后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无禁忌证,常用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再梗死等风险,有临床研究证实其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等方面的有效性。
4.调控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应谨慎调控,一般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可考虑谨慎降压;当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时,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缓慢降压;在准备溶栓时,血压需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且舒张压<100mmHg。
二、一般支持治疗
1.呼吸与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4%,对于有意识障碍等情况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呼吸功能。
2.体温控制:积极控制体温,对于发热患者需寻找感染等可能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将体温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过高体温可能加重脑损伤。
3.血糖管理:监测血糖,高血糖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低血糖时需及时纠正,血糖应控制在适当范围,过高或过低的血糖都可能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改善预后。
4.营养支持:发病后需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考虑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等方式,以维持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康复。
三、二级预防
1.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一般推荐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阿司匹林常用剂量为每日75-100mg,氯吡格雷常用剂量为每日75mg,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方面的作用。
2.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一般目标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脂:对于有高血脂的患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如阿托伐他汀等,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1.8mmol/L或使LDL-C水平较基线下降50%以上,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
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可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相关的血管并发症,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
戒烟限酒:劝导患者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量每日不超过酒精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g,或50度白酒50g),女性减半,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各项治疗措施的风险与获益,如溶栓、血管内治疗等的适应证把握需更严格,药物选择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并发症。
2.女性患者:女性在不同生理期等情况可能对治疗有一定影响,如孕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需特别权衡胎儿和母亲的风险,哺乳期用药也需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在预防方面需关注避孕药等可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因素。
3.有特殊病史患者
既往有出血性疾病病史患者:在进行抗栓等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出血风险与血栓风险的平衡,如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出血征象。
合并心脏病患者:如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需根据CHADS-VASc评分等评估抗凝治疗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同时需注意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