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怎么回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重要表现,常见病因有肝硬化、门静脉阻塞等,临床表现有出血及原发病表现,诊断靠胃镜等,治疗包括急性出血治疗、预防再出血、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其护理和治疗需注意的方面。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重要临床表现,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和(或)门静脉血流量增多,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系统之间的侧支循环开放、扩张和扭曲形成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正常情况下,门静脉血流约占肝血流量的70%-75%,当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回流受阻,血液通过侧支循环回流,食管胃底静脉是重要的侧支循环通路之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可引起大量呕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常见病因
1.肝硬化: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在我国,绝大多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由肝硬化引起。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增生的纤维组织和再生的肝细胞结节挤压肝小叶内的肝血窦,使其变窄或闭塞,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例如,乙肝肝硬化患者,由于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肝脏,导致肝脏反复炎症损伤,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
2.门静脉阻塞:如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瘤压迫等,也可引起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脾切除术后等因素有关,肿瘤压迫门静脉则是因为肿瘤生长占据空间,阻碍了门静脉的血流。
三、临床表现
1.出血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患者会出现大量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伴有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这是因为曲张的静脉壁较薄,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速度快且量大。
2.原发病表现: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还可能有肝硬化的相关表现,如肝功能减退导致的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腹部膨隆)、凝血功能障碍(皮肤瘀点、瘀斑)等,以及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脾大、脾功能亢进(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静脉曲张以及静脉曲张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例如,轻度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轻度迂曲扩张,中度则曲张静脉更明显且呈结节状,重度时曲张静脉呈串珠样改变且可能有红色征等。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门静脉增宽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肝脏和门静脉的状况;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门静脉成像(MRP)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了解门静脉有无阻塞、侧支循环的情况等。
五、治疗与预防
1.急性出血治疗:当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内镜下止血(如内镜下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
2.预防再出血:对于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可采取预防性治疗,如长期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通过减少心输出量,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适合的患者还可考虑内镜下预防性套扎治疗等。
3.原发病治疗: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的,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如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需要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等)、保肝治疗等;如果是门静脉阻塞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解除肿瘤压迫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门静脉发育异常等有关。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因为儿童对出血的耐受性更差,一旦发生出血需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在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安全干预措施。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特殊生理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一些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时,要关注月经情况等,在护理方面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和治疗可能会对女性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4.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乙肝病史的患者,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时,要继续坚持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并且要定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确保乙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有门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时,要注意评估门静脉血栓的现状,避免治疗过程中加重血栓相关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