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什么病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致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与结石、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和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右上腹疼痛(可放射、与进食油腻有关)、发热、消化道症状及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等;诊断靠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及腹部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和手术(早期胆囊切除,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特殊考虑)。
一、定义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是以胆囊内结石为诱因导致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或)细菌性炎症。
二、病因
1.胆囊管梗阻
多由胆囊结石引起,结石可嵌顿在胆囊颈或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胆汁淤积,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可损伤胆囊黏膜上皮,引起化学性炎症,继而继发细菌感染。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胆囊功能逐渐减退,胆汁成分容易发生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升高,从而增加了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例如,中老年人群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性别因素:女性激素可能影响胆汁的成分和胆囊的收缩功能,女性患胆囊结石的概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发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2.细菌感染
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环境改变,有利于细菌滋生繁殖。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厌氧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淋巴传播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等途径进入胆囊引起感染。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易形成胆囊结石,进而增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可能;肥胖人群胆囊结石的患病率较高,也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高危人群。
病史因素: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胆囊炎、胆石症病史,发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右上腹疼痛:多为突发性右上腹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的发作常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这是因为进食油腻食物后会刺激胆囊收缩,而结石梗阻胆囊管会加重胆囊的收缩和疼痛。
发热:病情较轻时可能仅有低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39℃甚至更高,这是机体对炎症的全身性反应。
消化道症状:除了恶心、呕吐外,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2.体征
右上腹压痛:右上腹胆囊区域有明显的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反跳痛和肌紧张,提示胆囊有炎症,炎症可能已经波及胆囊周围组织。
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在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突然停止吸气,称为Murphy征阳性,这是急性胆囊炎的典型体征。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例如,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超过70%。
生化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轻度升高,这与胆囊炎症累及胆管或肝脏有关。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诊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超过3mm)、胆囊内结石以及胆囊周围积液等征象。例如,B超下可见胆囊壁呈“双边征”,这是由于胆囊壁水肿增厚所致。
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行CT检查,CT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类似疾病,如阑尾炎、右上腹的其他占位性病变等。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可以减少胆汁分泌,缓解胆囊的收缩和疼痛,减轻腹胀。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解痉止痛:可使用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胆囊的痉挛和疼痛。
2.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通常建议早期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等的影响,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激素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尤其是在围经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调整治疗方案,兼顾对女性生理特点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