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受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宿主因素影响。病原体包括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传播途径有粪-口途径(食物污染、水源污染、接触传播);宿主方面,婴幼儿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胃肠道基础疾病患者及卫生习惯不良、旅行人群感染风险也高。
一、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沙门菌属:是常见的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之一,通过污染食物(如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进入人体。沙门菌在肠道内繁殖,可侵袭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腹泻等症状。例如,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可引起伤寒和副伤寒相关的腹泻表现,其传播与食物和水源的污染密切相关,在卫生条件较差、食物未充分烹饪的情况下容易感染。
2.志贺菌属: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等可损伤肠黏膜,引发痢疾样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被志贺菌污染的手接触食物后进入人体,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到感染,且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如出现脓血便等典型痢疾表现。
3.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如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可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导致水样腹泻;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和溃疡,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大肠埃希菌在各种环境中较为常见,食物被其污染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对于婴幼儿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秋冬季节高发,可导致婴幼儿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感染在儿童群体中较为普遍,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的侵袭,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其脱水等情况。
2.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腹泻、呕吐、恶心、腹痛等症状,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脱水等并发症。诺如病毒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引起暴发流行,其传播速度快,需要做好公共卫生防护措施。
(三)寄生虫感染
1.溶组织内阿米巴: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肠黏膜,引起肠阿米巴病,导致腹泻、腹痛,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
2.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通过污染的水传播,寄生在小肠内,可引起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一些旅游地区或卫生状况不佳的地方,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较为常见,对于儿童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感染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二、传播途径因素
(一)粪-口途径
1.食物污染:当食物在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被病原体污染时,人食用后就可能感染。例如,蔬菜在生长过程中被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污染,未经过充分清洗和烹饪就被食用;肉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残留有病原体,消费者食用后就可能引发感染性腹泻。
2.水源污染: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如果被人饮用,就会导致感染。如地表水被含有病原体的污水污染,未经消毒处理就作为饮用水源,人们饮用后会引起大规模的感染性腹泻暴发。在一些农村地区或缺乏完善供水消毒系统的地区,水源污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风险较高。
3.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手、物品等再接触口部也可传播。比如,在公共场所,人们接触到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等物品后,未及时洗手就触摸口部,从而感染诺如病毒引发腹泻。儿童由于喜欢用手接触各种物体,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在这方面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三、宿主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差。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中最为常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性腹泻。而且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稳定,也增加了感染病原体后发病的可能性。
2.老年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黏膜萎缩,免疫功能下降,肠道菌群失调等。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更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同时,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和代谢功能,进一步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风险。
(二)基础疾病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而引发腹泻。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从而导致反复的感染性腹泻。
2.胃肠道基础疾病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肠道黏膜本身存在炎症和损伤,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性腹泻。而且在原有胃肠道疾病的基础上发生感染性腹泻,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卫生习惯不良:如不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容易导致病原体通过手-口途径进入体内引发感染性腹泻。在一些卫生意识淡薄的人群中,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尤其是儿童,如果家长没有良好的卫生教育,儿童的卫生习惯得不到纠正,就容易反复发生感染性腹泻。
2.旅行因素:经常出国旅行或到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旅行的人群,由于接触到不同的病原体,且当地的卫生条件可能无法保障食物和水源的安全,感染感染性腹泻的风险增加。例如,到一些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热带地区旅行时,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等病原体而引发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