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眩晕症
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患者感自身或环境物体旋转等,病因包括耳源性、中枢性、其他等,临床表现有眩晕特点和伴随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眩晕症的定义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等表现。
二、眩晕症的常见病因
1.耳源性病因
梅尼埃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常反复发作,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研究表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梅尼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等因素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于男性。其发病是由于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而引发眩晕,通常眩晕发作与特定的头位变化有关,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前庭神经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随后突然出现剧烈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病愈后很少复发。
2.中枢性病因
脑血管性疾病: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病。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脑部前庭神经核及相关传导通路,导致眩晕发生,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或其传导通路,可引起眩晕,起病相对较缓慢,随着肿瘤的进展,还会出现其他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听力下降、面部麻木、共济失调等。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眩晕可为其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病情具有缓解-复发的特点,除眩晕外,还可出现视力障碍、肢体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
3.其他病因
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低血压患者在体位突然改变时易出现眩晕,是因为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也可能出现眩晕症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导致脑部供血异常引发眩晕。
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在精神心理因素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眩晕症状,且眩晕症状常与精神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如焦虑时可能加重眩晕感,这类患者多伴有情绪低落、失眠、兴趣减退等精神心理方面的其他表现。
三、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1.眩晕的特点
发作形式:有突发性发作,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在头位改变时突发;也有渐进性发作,如中枢性肿瘤导致的眩晕常逐渐加重。
持续时间:短则数秒至数分钟,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长则可达数天至数周,如前庭神经炎。
2.伴随症状
听力改变:梅尼埃病患者可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前庭神经炎一般听力正常,中枢性病变导致的眩晕可能伴有听力减退等耳部相关症状。
耳鸣:梅尼埃病患者多伴有耳鸣,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无耳鸣,中枢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也可能伴有耳鸣。
平衡失调:患者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容易摔倒,尤其是在眩晕发作时更为明显。
自主神经症状:常见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这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后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射。
四、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询问眩晕发作的诱因,如是否与头位变化、体位改变、劳累、情绪等有关;了解眩晕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伴随症状等;还需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精神心理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
耳部检查:包括外耳道、鼓膜检查,以及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检查,可观察患者眩晕发作时的眼震情况,有助于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声导抗检查可了解中耳功能。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张力、肌力、腱反射、病理反射、共济运动等,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3.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听觉诱发电位等,有助于评估听力情况,辅助诊断耳源性眩晕疾病。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发现颅内是否有肿瘤、脑血管病变等中枢性病因;颞骨CT可用于检查内耳结构,如是否存在耳石移位等情况,辅助诊断耳源性眩晕。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等,可进一步评估前庭功能状态,协助诊断前庭性疾病。
五、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梅尼埃病患者可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通过复位治疗来纠正耳石位置;脑血管性疾病则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改善脑循环、抗凝、溶栓等治疗;颅内肿瘤多需手术切除等。
2.对症支持治疗
止晕治疗:可使用一些止晕药物缓解眩晕症状,但需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对症处理自主神经症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可给予止吐等对症治疗,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等。
六、不同人群眩晕症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眩晕相对少见,病因多与先天性内耳发育异常、感染等有关。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异常表现,如突然出现的烦躁、行走不稳等。在诊断时要谨慎使用有耳毒性等可能影响儿童听力和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和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眩晕多与脑血管疾病、耳源性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有关。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同时,老年人平衡功能差,眩晕发作时更容易摔倒受伤,需注意加强护理,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
3.女性
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经期、孕期、更年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眩晕。孕期女性出现眩晕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治疗。更年期女性出现眩晕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等有关,需关注其情绪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调节等综合治疗。
4.有基础疾病人群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眩晕时,要格外重视,因为眩晕可能是基础疾病加重或并发症的表现。这类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眩晕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药物的影响,如某些治疗眩晕的药物可能对血压、血糖等有影响,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